“五四”连线丨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王辰院士在2016年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 呼吸界 2021-05-04

“青委”推荐语


在2016年的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王辰院士做了题为“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的精彩演讲。几年过去了,许多当时在场亲耳聆听谆谆教诲的青委们,仍然被深深地激励和影响着……今天,当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他们再次重温这些肺腑之言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陈燕教授:又是一年的五四青年节,回想起2016年王辰院士在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的讲话仍然记忆犹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被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的精神所感动,感觉从王院士的讲话中为我们呼吸人延长了青春期,也为人生从容的心态有了具体指导的依据。


罗红教授:王院士的讲话就像指路明灯一样一直照亮着自己前行的方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常庆幸自己是呼吸人,能常常聆听到他的教诲,并在他的不断鞭策下努力前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都别忘了自己的使命、责任,努力实现梦想!就像歌词中写到“霓虹纵然再嚣张,我们的步履有方向……”


徐金富教授:五四青年节既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中国革命的节日。年轻人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年轻的呼吸人更应该兼具血性与善良,担当与宽容,踏实与骄傲。


应颂敏教授:年轻常常被认为是“资本”,因为蕴含对未来的希望,但年轻远不止于此,更多的是使命与责任,是信心与担当。年轻人要有更高的定位和更远的目标,站在未来看现在,对照过往看将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真正担当起学科的希望与骄傲!

王辰院士每年在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已经成为一股引领年轻人思想的潮流风气。从2016年 “年轻蕴含一切希望与骄傲” ,到2017年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2018年:
“宽广的胸怀源自内心的善良” 到2019年:
“要做事,善做事,依法度做事” ;2020年:王辰院士进一步提出做好
“基于体系的实践” 。一脉相承,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我们深刻思考,勉力为之。


图:2018年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


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

——王辰院士在2016年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的讲话


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过客。年轻时躯体、精神的状态,肌肉、骨骼、脏器、头脑都不一样,年轻是肉体作为生命载体的一个特殊阶段,充满着精力和活力。但年轻人的精神和思想是不是与肉体一样年轻,这是个问题。未老先衰,可以指身体上的,更经常地是指思想上的。一般而言,年长趋于保守,创新的活力趋于下降,年轻则创新活力勃发,科技界尤其需要年轻具有活力,特别是思想活力的群体。


人生很多重要的事都发生在年轻这个阶段,等年长时回首再看,会发现人生很多重要的成就都是在这个阶段积累的。人生就是要享受生命,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状态。比如年幼时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年轻到老的各个阶段,各自有各自的状态。对于暮年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场景:阳光下,大树旁,一个老人坐在靠椅上悠悠地看着报纸,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清风拂着白发,旁边陪伴着一只大狗。那种暮年的从容跃然画面。年轻是碰撞激情的时候,所经历的坎坷劳苦,可为老年的美好打下基础,成为老年的记忆。


人的成功有很多种方式,最大的成功和不成功不在于年轻时候受过多少砥砺、无奈,而在于老年的时候心里是否安宁。年轻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当下处于什么状态,应当抓住机遇做些什么,年老的时候则应当多想想自己别做什么。如何把握当下的年龄阶段——这是圆满人生、完美人生重要的路径与方法。人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当下浑浑噩噩,之后又感慨、后悔自己那个时候未做什么、应该如何如何。


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活七十随堂是。过去40岁看着就是“老态”,现在50、60岁,甚至70岁还很年轻。随着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的发展,生命是延长的,将来活到120岁从科学上看也是有可能的。


年轻即来日方长。来日方长是什么?是有时间干得起事情,是犯得起错误,因为还有时间纠正错误,是把事情经过重新安排又来得及去做。


我们要想想怎么把握好现在的时间。大家都有的感觉是,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这个“快”也是相对的。小时候盼着春节,觉得这一年的时间好长。上高中、上大学也觉得一年是一年,时间还是挺长的。现在觉得一天一天过得快了,如果不是记载下来,已经记不清每天都做了什么事。


年轻的时候时间过得相对慢,越老时间过得相对越快,什么原因呢?这或与每天学习不学习,每天是否能获取新知和做些新鲜事的状态是有关系的。年轻的时候,每天总有学习的冲劲,获取新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到了晚上就会感觉这一天过得很充实。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干点杂务,开开会,单调重复,就会觉得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想让时间更富于价值,让时间“慢一点流逝”,就要真正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每天都留点记忆,积极地成就些事情,不要到老了只能感慨什么都没学到、没做成。


每个人都要多想想自己的毛病。呼吸学科要思考自己的毛病,医学界要思考自己的毛病,中国人要思考自己的毛病。呼吸学科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待发展阶段,积极性、进取精神有待提升。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现象,呼吸学科是个很可爱的学科,是个大学科,既然干了,只要还在干就要热爱它。在所有疾病中,呼吸疾病死亡率这么高,呼吸道传染病威胁这么大,学科面临巨大挑战,年轻人不迸发,靠谁啊?呼吸学科要把握好一切学术和技术上前沿的东西,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如何运用?每天要学习,学习是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我们要反省,那么大的呼吸学科,我们担当得充分吗?为什么那么严峻的疾病防治形势,我们的队伍那么薄弱?为什么要提倡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在还有多少家医院仍待作为?


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意味着担当,年轻意味着血性。人总要努力保持活力,40岁不算大,70岁不算老。多读书,读经典,读读曹操的诗,读读鲁迅的杂文和小说,读读医学史,这些文字多角度地体现了精神和人性。读过小说和没读过小说的人是不一样的,有过文学导引的人生和没被导引的人生也是不一样的。不光要读医学的书,还要学点文学、历史、哲学。有点时间就读书,书是有逻辑的,书是有内涵和精神的,可以让人少点庸俗,多点激情。


年轻人要有体育运动。运动和不运动的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性格上都不一样。运动的人性格爽快,不运动的人性格“黏”,容易矫情,运动能够改善性格。


多听点音乐。你可以分不清哪些是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哪些是A大调、G小调。但是当音乐响起来,内心的那种澎湃那种悲凉那种无以名状的感觉有没有?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有技术,没感受”。音乐是一种对精神的“按摩”。我坐飞机的时候,如果是日落时分,一般会选靠西侧舷窗的位置,看着窗外夕阳映照的天边暮色,旷远,令人怅然。人要懂得欣赏美。看着这些美景,内心感到宁静。人最大的幸福,在我看来,就是内心的宁静。要懂得这种宁静的无上价值。年轻人要奋斗,要奋斗还要过功名关。中学的时候,老爹就告诉我:“功名仅是劳动之后的伴随现象,介乎有意无意之间”。这种观念对我影响至深。


学术界有学术家和学术活动家之分,这本身是对的,对社会有帮助的。但是现在出现一种情况,中国尤为严重。个别业界人士作为学术家本身没有实质能力,仅靠组织学术会议,加入学会/协会组织,谋个职务,“混个脸熟”,即俨然成了“有头有脸”的“学术家”。学界似乎也已习惯于以学会中职务高低来标定学术地位,这就大错特错了。学会职务并不等于学术地位。有院士说:“我当院士并不表示我的学术水平提高了。我不当院士的时候是这些学术内涵,我当了院士还是这些学术内涵,不会因为当了院士,学术内涵就增加了,我不能飘起来”。现在,自己本不是学术家,却通过组织学术活动,跨过学术家,成为学术活动家,却又将学术活动家混同学术家,影响了学术界的价值观和文化。这种情况需要中国学术界特别注意。谁要做学术活动家,最好先把自己的学术内涵、教学内涵、临床内涵搞明白搞好,真正成为学术家以后,再做学术活动家才比较好。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认真踏实地做事情。


有几个词大家要关注:愿景,使命,责任。什么叫愿景?愿景是方向,是志向,是理想,如共产主义,但今生今世不一定能达到。使命是一个时期或一辈子要做成的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比如说,当好医生,尽你所能照护好健康和生命,这是使命。使命是现实的,是现世今生要兑现完成的。责任是办好承诺的每一件事情。承诺了就要做到,包括你给人带封信,通知人开会,要把时间、地点确切地通知好,这就是很具体的责任。有责任、使命和愿景,我们才能养成自己完备的人格,才能贡献于他人和社会。


年轻是人生、事业最好的时期,在座诸君有专业知识、有自己的事业积累,有一定的发展条件,正处在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时候。这时候能不能够心胸博大、踏踏实实、体现先进文化、按照原则把一些事情做好,决定着大家未来的发展。年轻可以用来做事,也可以用来挥霍。你到底是挥霍生命,“游戏人生”,还是积极、踏实做事,这是大家这个年龄段要思考和把握的。


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感悟生命,善用时间,让人生充实而更有价值。面对所有先贤先哲,年轻人可以充满自信和骄傲地说:“我们年轻……”。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


(徐金富、陈惠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专家介绍


王辰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院长,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


本文完

排版:Jerry

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