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 全程管理 精准治疗——全国首家「小细胞肺癌门诊」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式开诊
来源: 呼吸界 2020-08-17


2020年8月4日,小细胞肺癌门诊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同步正式开诊。这是全国首家专门针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专科门诊。


前不久刚刚圆满闭幕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2020年会(CACP2020)上,我们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面向全国同道分享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肺结节及肺癌全程管理的背景与意义、总体思路与设计、创新与应用价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了肺癌全程管理的总体设计,而开小细胞肺癌门诊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李为民教授表示:「影响肺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因素是诊断时的临床分期,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肺癌全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可以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全程治疗,让患者可以得到最规范化的治疗,推动我国肺癌患者从早期筛查到康复治疗的全病程个性化科学管理,从而切实提升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小细胞肺癌从目前治疗现状看,让医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和瓶颈到底在哪?这类恶性肿瘤到底能提前预防或尽早发现吗?而开设小细胞肺癌专科门诊与一般普通门诊的最大区别在哪?它可通过哪些途径帮助患者进行肺癌全程管理?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哪些特殊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田攀文教授和罗锋教授。


「小细胞肺癌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早期诊断难,最大瓶颈是整体治疗效果差,现在虽有PD-L1这样的免疫抑制剂可以帮助患者更多获益,但早筛查早预防仍是关键」


罗锋教授指出,小细胞肺癌侵袭性强,发展迅速,易转移,预后差,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只有2%。尽管刚开始化疗肿瘤会很快缩小,但不到1年很快复发,一旦复发转移,治疗非常困难。小细胞肺癌确诊时常常是已是晚期。因此,小细胞肺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早期诊断难,而最大的瓶颈是它的整体治疗效果差。


罗锋教授告诉我们,肿瘤免疫治疗是最近十年来肿瘤治疗最有希望的疗法之一,前年还获得诺贝尔奖。免疫治疗使小细胞肺癌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比如免疫治疗+化疗可使小细胞肺癌疗效增加,生存期延长。以IMpower133临床实验为例,免疫治疗阿替利珠单抗+化疗用于一线治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能使死亡风险下降30%,中位生存提高2倍。PD-L1免疫抑制剂可打断肿瘤免疫抑制通路,相当于松开「刹车」,就能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但是,对于小细胞肺癌来说,不像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突变,有驱动基因,可精准到基因靶点,小细胞肺癌则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准治疗,因为没有明确的精准靶点,即biomarker(生物标记物)。包括PD-L1、TMB biomarker均不能很好地预测在小细胞肺癌里的免疫疗效,全世界治疗小细胞肺癌都没有取得非常巨大的突破和飞跃。因此,在无特效药的前提下,我们的希望和重点应该是,尤其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以预防为主。通俗一点理解,肺癌是个三种气「气」出来的病。第一种是大气:环境污染,包括汽车尾气等等,对这些大环境国家现在也在花大力气治理;第二种是中气:并非中医讲的中气,而是指平时生活的小环境。尤其值得再三强调的就是我们国家禁烟工作的重要性。包括现在依然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共场所、甚至运动场所、餐馆酒楼,屡禁不止。这些地方都应该禁烟,要向北京市学习。因为小细胞肺癌与烟草有非常明确的关系;第三种是闷气。尤其是喜欢生闷气的人,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人群。如果这三种「气」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就很高了。


「小细胞肺癌门诊的开通能使患者更集中到专科门诊看病,患者会更获益,呼吸专业医生参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管理」


田攀文教授指出,通过在院内筛选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出诊,设立专科门诊,使其出诊的医生专业化程度更高,是小细胞肺癌门诊与普通门诊的区别,也是它的特点。门诊开通以后,能使患者更加集中地到专科门诊看病。另外,专科门诊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从患者看病的角度讲,其复诊能够更加有连续性,其病情有可能会被管理得更好。传统的门诊方式,患者的复诊是零星的、片段化的,而小细胞肺癌专病门诊可以依托我院的慢病全程管理中心,使专科医师能主动的、全程化的去管理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使小细胞肺癌患者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持续性的医疗服务。此外,小细胞肺癌的专病门诊专家团队,将围绕疑难、复杂的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多学科的讨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可以参与到小细胞肺癌门诊及患者管理的多个环节,包括通过纤支镜、经皮肺穿刺、胸腔镜等技术对疑似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确诊,因为病理确诊是后续治疗的基础,没有确诊则治疗无从谈起。对确诊后的小细胞肺癌,可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还包括经呼吸内镜的介入治疗和经皮的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治疗等。此外,呼吸专业医生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处理,如:咯血、肺栓塞、肺炎、肺纤维化等,经验往往比较丰富,这在小细胞肺癌的全程管理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对于终末期的患者,如果涉及到呼吸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呼吸专业医生也可参与到其中。


「开设小细胞肺癌门诊的意义是让相对小众的癌症进入大众视野,能为患者制定多学科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全程化的科学管理尽可能让患者疗效更好,活得更长,活得更有生活质量,活得更有尊严」


罗锋教授指出,华西医院开小细胞肺癌门诊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临床有需求。我们必须满足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专科性门诊。开设专科门诊可帮助更多患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因为在临床实践中,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规范性客观来讲差异很大,很多地方治疗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华西医院首次开先河地创建小细胞肺癌专科门诊,就是想让这个相对小众的癌症进入大众视野。通过绿色通道、单一化管理、个性化治疗以及疾病随访的良性全程服务,希望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第二,肺癌多学科治疗管理模式属于世界医学发展潮流与方向,早诊早治能帮助患者进一步提高疗效。第三,小细胞肺癌门诊的开设只是作为一个起点,华西医院在肺癌全程管理模式上的特色和优势,能在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同时进行规范化地管理,从而推动我国肺癌患者从早期筛查到康复的全程化个体管理模式。


罗锋教授告诉我们,肺癌是一个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虽然刚开始发生在肺部,也有可能转移到神经系统、肝、胃肠消化系统。它不是单独的手术、化疗、放疗,甚至单独免疫治疗能解决的,也不是过去传统的分科方式,可归类为某个单独的如胸外科、化疗科、放疗科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即MDT。需要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以及不同维度的MDT,尤其是需要要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要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全程化的MDT,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随访,全程化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肺癌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患者疗效更好,活得更长,活得更有生活质量,更有尊严。


「两院区门诊无差别管理,小细胞肺癌患者享有『绿色通道』,能被尽快收治、全程管理」


田攀文教授告诉我们,小细胞肺癌门诊的成立,医院层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依托华西医院慢病全程管理中心的平台,对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从疑诊到确诊,再到后续治疗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患者将享有「绿色通道」,能够被尽快收治。按照医院的规划部署,小细胞肺癌专病门诊在华西医院的主院区和温江院区同步开设,均由在小细胞肺癌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坐诊,最大程度方便小细胞肺癌患者就近看病、就近复诊。主院区和温江院区门诊的医生资质、专业程度和临床经验相当,两个院区的设备、仪器、药物及医保报销通道,均保持一致。


华西医院慢病全程管理中心负责小细胞肺癌门诊的协调和患者的资料管理。全程管理中心设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记录患者的就诊资料,为每一个患者建立疾病档案,并主动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使患者能与医院保持及时的、畅通的沟通与联系。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后,能及时到医院复诊,避免病情延误。这对患者而言,能使疾病得到优质管理;对医院和医护人员而言,能获得疾病的全程化资料数据,有利于开展相关的临床科研,从而使未来疾病诊疗和管理更加科学。


田攀文教授介绍说,像华西医院这样的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是稀缺的。一般情况下,疑难复杂的疾病会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参与,患者可能需要在多个科室辗转就诊,这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如何让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无障碍就诊,使患者从初次就诊开始,就与医院保持持续性的沟通与联系,在病情需要时能在专业最对口的科室及时住院,这对医院的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挑战。华西医院全程管理中心于2020年正式成立,由专职的医护人员运行管理,现阶段重点管理的两个病种是肺结节和肺癌,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慢病的全程管理。通过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的患者,初次到华西医院就诊后,全程管理中心会登记患者的详细资料,主动随访,对非手术患者,敦促其及时复诊;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手术科室就诊绿色通道;对疑难复杂的肺结节,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术后仍对患者进行规律随访,了解疾病动态。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享受到及时的、专业的、持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从而最大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对于小细胞肺癌这样一个需要多学科参与诊疗和管理的疾病而言,小细胞肺癌专病门诊的开设,毫无疑问是患者的福音。


小细胞肺癌专科门诊出诊时间


华西医院本部:

每周二下午,三楼E区19诊室

华西医院温江院区:

每周四、五下午,二楼16诊室

(请至华医通平台获取门诊排班详情、进行在线预约,或致电华西医院全程管理中心028-85421138)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19年第41卷第1期

[2] cancer.org | 1.800.227.2345


专家介绍


罗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肿瘤学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CSCO血管靶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化疗专委会常委。作为负责人及主研者,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GCP新药临床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肿瘤基础研究及肿瘤临床治疗相关论文已被国内外学者多次正面引用。现已发表论文百余篇。


田攀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与介入呼吸病学组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包括Int J Cancer、Lung Cancer、Clin Lung Cancer等杂志。


本文完 排版:大奔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