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ERS丨周琼教授团队:五项研究围绕胸腔积液的免疫机制……我们从“追随者”变为“思考者”,阿姆斯特丹之旅更是全新起点
来源: 呼吸界 10-04


作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界》已正式启动“我与ERS”征文活动,邀请曾参加和正在参加在世界呼吸医学领域最大的盛会的专家和青年医生,用文字记录下难忘的瞬间与思考(投稿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今天,我们推出首篇周琼教授团队文章,与大家分享周教授在此次会议上的学术成果与所思所感。


ERS 2025国际年会,如同呼吸学界的一座灯塔,照亮前路,也指引方向。今年,阿姆斯特丹不仅成为我们团队多项研究成果的展示舞台,更成为我们科研视野与临床思维被重塑的起点。这不仅是一次汇报,更是一场与世界对话的历程,深刻影响了我们未来的临床路径与探索轨迹。


一、 大会成果与风采:在世界舞台讲述来自中国的胸水故事


本届ERS大会,本团队的五项研究围绕胸腔积液的免疫机制展开,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学术叙事。


首先是新型诊断工具的提出。在 《SIRPG: A Novel Biomarker for Discriminating Tuberculous vs.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的壁报前,本团队向各国学者展示了SIRPγ如何作为一把精准的“分子尺”,辅助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胸水。一位西班牙教授在深入交流后评价:“从临床问题直接转化而来,这样的生物标志物最具潜力。”


其次是关键致病机制的深度挖掘。《SIRPγ Drives CD8+ T Cell Exhaus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和《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ies T Cell Exhaustion and STAT1 Loss as Hallmarks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Progression》 这两项研究引发了大家更深入的讨论。本团队清晰地阐述了SIRPγ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如何驱动T细胞耗竭,以及STAT1信号丢失在恶性胸水中的新角色。这些机制层面的发现,引发了多位免疫学者的热烈讨论,我们就技术细节和后续验证方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最引人注目的是本团队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的发现。《H3K18 lactylation in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drives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progression via recruiting TNFR2+Tregs》 这项研究成为了我们展位的亮点。它展示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作为“幕后推手”,通过乳酸化修饰招募调节性T细胞,推动恶性胸水进展。这一发现与《MCT1-mediated histone lactylation modulates lung cancer cell sensitivity to T-cell-mediated killing by influenc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研究形成深刻呼应,该研究从肿瘤细胞自身角度,揭示了乳酸介导的组蛋白乳酸化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直接调控其对T细胞杀伤的敏感性。这两项工作共同印证了乳酸-表观遗传轴在胸水进展中的核心作用,指明了靶向乳酸代谢与乳酸化修饰以逆转免疫抑制、干预胸水进展的全新方向。  


图:ERS 2025的壁报展示区,周教授同与会专家进行交流


二、 学术启迪与个人重塑:从汇报者到思考者


ERS带来的,远不止于展示成果的满足,更是一场思维与视野的洗礼。


在学术层面,我们从“追随者”变为“思考者”。在聆听一场关于肺部纤维化免疫微环境的报告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发现的CAF招募Treg的机制,或许并非胸水特有,而可能是组织腔隙中一种共有的免疫抑制模式。这种跨疾病的联想与启发,只有在这样高浓度的学术碰撞中才能产生。


在个人层面,我体会到:自信,源于充分的准备。会前,本团队回顾实验细节、做足充分准备。因此,在面对国际专家的提问时,我能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真正的自信,并非来自完美的结果,而是源于对研究从构思到细节的全面掌控。当你能清晰阐述工作的局限与未来方向时,你赢得的是超越认可的尊重。


图:
ERS 2025壁报展示区


三、回归与远眺:临床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阿姆斯特丹之行,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我职业生涯中激荡出持久回响。


回归临床,服务患者:ERS的经历让我坚定,一切科研的终点都应是患者床边。我们发现的SIRPγ,其最终价值在于能否转化为一款可靠的检测试剂盒,造福于那些诊断不明的患者。如今,每一份胸水样本在我眼中都不再是单一的体液,而是一个充满细胞与因子对话的“微观战场”,这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革新思路,拥抱合作:我反思,过去的科研思路有时过于“线性”。而ERS让我看到现代医学研究需要“网络化”思维。我们开始计划,将胸水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与影像组学、病理学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更立体的疾病图谱。


规划生涯,明晰使命:这次经历让我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临床科学家”的定位。我的舞台既在病房,也在实验室,更在国际学术交流的会场。我将致力于成为连接中国临床智慧与世界前沿科技的桥梁,将我们在临床中看到的“真问题”,用最前沿的科学方法去解答,并最终将答案写回临床。


图:周琼教授团队


展望未来,ERS阿姆斯特丹之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此行所获的全球视野、深度连接与内在信念,已汇聚成一座灯塔,指引我在呼吸学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专家介绍


周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县域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基层呼吸联盟执行主席。研究领域为肺部肿瘤的免疫学机制及胸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六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十佳青年教工”称号,获得“协和名医—卓越医师”称号。


特别感谢周琼教授给《呼吸界》的投稿!征文详情:倾听您在世界舞台的心声——“我与ERS”征文啦!欢迎与呼吸同仁分享您的独家参会记忆!


本文完

责编:Jerry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