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霜、吴万龙教授团队《Respir R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急性期发生的自发性纵隔气肿是MDA5+DM-ILD重要的预警信号
来源: 呼吸界 10-26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吴万龙教授团队在《Respiratory Research》杂志发表研究。该研究基于大样本量的仁济医院肌炎队列数据,明确了急性期发生(间质性肺病发病3个月内)的自发性纵隔气肿/气胸(SPM/P)是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MDA5+DM-ILD)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同时提出了综合肺生理参数、影像学改变、年龄和生物标志物的死亡风险评估体系,可为MDA5+DM-ILD患者提供更好的风险分层并有益于未来的临床试验设计。


截图来源:https://doi.org/10.1186/s12931-025-03347-x


本研究纳入了仁济肌炎队列(CIMS)2014至2023年期间入组的523例MDA5+DM-ILD患者,92例(17.6%)发生了SPM/P。其中63例SPM/P病例发生在ILD发病后3个月内,其12个月死亡率明显高于无SPM/P的患者(82.5% vs. 35.4%,P<0.001)。同时,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患者比仅有SPM的患者死亡率更高(93.3% vs. 72.7%)。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明确了ILD发病后3个月内的SPM/P是MDA5+DM-IL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59,95%CI 1.09-2.34,P=0.0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M/P发生的易感因素包括男性、严重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CMV血症。



综合系列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项改进的MDA5+DM-ILD死亡风险评估体系:包括肺生理参数(基线FVC%和氧合指数PaO2/FiO2)、影像学改变(HRCT上磨玻璃影和实变范围、SPM/P)、年龄和生物标志物(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和铁蛋白水平)。据此MDA5+DM-ILD患者可被分为三个预后风险分期,对应的12个月死亡风险各不相同:第一期(死亡率约15%)、第二期(死亡率约50%)和第三期(死亡率约90%)。渐变色阶(绿橙红)代表死亡风险从左到右逐渐增加。SPM/P的发生可直接将死亡风险提高到更高的分期,是重要的“Red flag”征。高龄、淋巴细胞减少、高LDH和高铁蛋白水平是额外的预后不良因素。



仁济医院内科基地金佳佳医生为本论文第一作者,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叶霜教授吴万龙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 研究得到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和嘉定区科委课题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2931-025-03347-x


通讯作者


叶霜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风湿分会副主委;上海市级医院风湿专科联盟负责人;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华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风湿免疫分会副主委;中国健促会风湿免疫靶向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发表包括NEJM, Lancet ID,Lancet Rheumatology,ARD,A&R,ERJ在内的SCI论文百余篇,获上海医务工匠称号。



吴万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 八年制临床医学 博士;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风湿免疫科 公派访问学者;上海市风湿专业首位援疆专家;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Ann Rheum Dis、Eur Respir J、JAMA Dermatol、Br J Dermatol、Clin Rev Allergy Immunol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近20篇;BMC Pulmonary Medicine 编委;多次在ACR、EULAR等国际会议上发言、壁报展示;主持与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方向:炎症性肌病、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特别感谢吴万龙教授给《呼吸界》的投稿!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