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SAPHO综合征)是一组主要累及骨关节与皮肤的罕见疾病,由于认识不足,发病率被低估。本文报道了1例以胸痛为主诉就诊,影像学提示全身多发骨关节病变,肠镜明确结肠弥漫性炎症病变,同时结合既往痤疮病史,确诊为SAPHO综合征的病例,并结合现有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患者男,19岁,学生,因「胸痛1个月余」于2020年8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20年7月开始出现前胸痛,疼痛局限于胸骨角,呈持续性,影响睡眠,改变体位时明显,与呼吸无关,伴咳嗽咳少量黄痰,伴双侧腰骶部隐痛,无明显活动受限,无晨僵,无外周关节痛,无反复口腔及生殖器溃疡,无腹痛腹泻,无发热。
于当地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12.3×109/L,C反应蛋白74.5 mg/L,IgE为508 U/ml,泌尿系多普勒超声、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CT平扫提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诊断为「胸膜炎」,相继给予头孢丙烯(0.5 g,2次/d,口服)治疗4 d,头孢噻肟(2 g,1次/d,静脉滴注)和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脉滴注)治疗2 d,头孢曲松(2 g,1次/d,静脉滴注)治疗3 d,美罗培南(0.5 g,1次/8 h,静脉滴注)治疗2 d,咳嗽好转,胸痛加重,深呼吸受限,复查血白细胞11.7×109/L,C反应蛋白219.5 mg/L,ESR为98 mm/1 h。
既往史: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颜面及背部痤疮」,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20年1月起服用异维A酸软胶囊(10 mg,2次/d,口服),痤疮明显好转,出现胸痛症状后自行停用。
入院体检:颜面、背部可见炎症后瘢痕及散在小脓疱,无手足脓疱,胸骨柄压痛,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侧肾区叩痛阴性,双侧四字征、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侧骶髂关节叩痛阴性。
进一步实验室检查:IgA为5.26 g/L,IgG为17.1 g/L,粪便钙卫蛋白112.3 μg/g。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抗核抗体血管炎系列、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类风湿因子、人白细胞抗原 B27、IgG4均为阴性。眼科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18 FDG PET/CT)提示:(1)胸骨角溶骨性破坏,考虑胸骨角关节炎(图1);(2)双侧肋软骨炎;(3)双侧骶髂关节炎可能(图2);(4)第3、4组小肠壁增厚水肿,周围渗出性改变,考虑炎性病变(图3);(5)L5右侧横突肥大,相应假性关节形成伴关节炎;(6)躯干骨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考虑骨髓增生性改变。
进一步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提示结肠弥漫性病变,多部位活检病理提示:(回盲部)黏膜慢性炎,局灶隐窝改变,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慢性炎。骶髂关节MRI平扫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图4)。
诊断为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APHO)综合征,给予塞来昔布胶囊(200 mg,1次/d,口服)治疗15 d,疼痛完全缓解后停用。2021年4月(好转出院后7个月)复查血白细胞、ESR、C反应蛋白均正常,继续监测症状及规律随访中。
图1 F-18 FDG PET/CT提示胸骨角溶骨性改变伴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5.58
图2 F-18 FDG PET/CT提示双侧骶髂关节局部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6.91
图3 F-18 FDG PET/CT提示第3、4组小肠壁增厚水肿伴周围渗出,SUVmax=4.37
图4 骶髂关节MRI提示双侧骶髂关节在OAx fs T2序列(4A)呈斑片状高信号影,在Ax T1 FSE序列(4B)呈斑片状低信号影,髂骨面为主,关节面毛糙,关节间隙存在
讨论
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 and osteitis,SAPHO)综合征是一组罕见的以骨关节和皮肤病变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风湿病学家Chamot等[1]于1987年首次提出。这一名称试图概括一类疾病,包括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hronic recurrent multifocal osteomyelitis,CRMO),胸肋锁骨增生症(sterno-costo-clavicular hyperostosis,SCCH),脓疱性骨关节炎(pustulotic arthro-osteitis)和痤疮相关脊椎关节病(acne-assoc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等50多种疾病名称[2, 3]。SAPHO综合征为皮肤病学家和风湿病学家所熟知,但在胸痛患者通常首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认识有限。本文通过报道1例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加强对这一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SAPHO综合征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病因通常有多种因素参与,包括感染、免疫缺陷和遗传易感性等[4]。其流行病学数据有限,主要有日本和欧洲的报告,人群发病率为0.001 44/10万~1/10万不等[4, 5],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率被低估[6]。国内最大队列的研究共入组了164例患者,其中有111例女性、53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40.71岁,中位发病年龄为36.84岁[6]。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和德国的几个著名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该病以女性多发[6]。SAPHO综合征的核心临床表现是骨炎和骨肥厚。最常累及前胸壁,发生率为65%~90%,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痛。其次是中轴骨受累(包括脊柱和骶髂关节),发生率为32%~52%,表现为脊柱或腰骶部的疼痛[4]。多数患者伴有皮肤受累,主要表现为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PPP)和严重痤疮(severe acne)。皮肤病变与骨关节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定[7]。该疾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由Kahn和Khan于1994年提出,并于2003年进行修订的标准[3, 4,8]。多数医生认为无须进行骨活检来诊断及鉴别诊断[7]。本例患者骨痛症状局限于胸骨角和骶髂关节,但是结合PET/CT表现,其骨病变呈弥漫性受累。病变类型包括溶骨性破坏、骨肥厚和关节炎等多种类型。患者的皮肤病变因服用异维A酸软胶囊明显好转,难以明确当时病变类型及严重程度,但是结合患者主诉及皮肤科会诊意见,考虑严重寻常型痤疮可能性大。另外,本例患者的胃肠道受累是SAPHO综合征中比较罕见的,国内报道的164例患者中无一例伴发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6]。该例患者无胃肠道症状或既往胃肠道疾病史,因PET/CT提示异常进一步肠镜检查得以发现IBD,提示了SAPHO综合征存在无症状胃肠道受累情况,有待进一步数据来验证对于SAPHO综合征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常规胃肠镜筛查。
实验室检查方面,该患者出现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也与SAPHO综合征相关。有文献指出部分全身症状如发热、炎症指标升高与SAPHO综合征有关,但与感染难以鉴别[4]。也有学者提出在SAPHO患者中70.8%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比ESR(57.1%)更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6]。影像学检查主要针对SAPHO相关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可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早期病变较适合MRI或全身骨显像检查,晚期病变则更适合CT检查[7]。F-18 FDG PET/CT是新型影像学检查,可以全面显示病变的位置和分布,还能有效鉴别并除外恶性肿瘤伴转移。SAPHO综合征典型的PET/CT表现是前胸壁或脊柱的多发性骨溶解和骨硬化病变,伴低至中度F-18 FDG摄取[9, 10]。在本病例中,PET/CT除了完整地显示骨病变的范围,包括无症状的骨质受累,还提示了无症状的肠道病变,让患者的诊断评估更加完善。但是,PET/CT评估SAPHO综合征疾病活动程度有待进一步探索[4]。
由于SAPHO综合征罕见,至今尚无标准治疗方案。该病是一种良性疾病,病程呈复发缓解或慢性趋势,治疗的目标旨在缓解疼痛和改善临床症状。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双磷酸盐、生物制剂和抗感染药物等。多数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有效,长期预后良好[7],但是也有部分预后不良的案例[11, 12]。通常认为累及中轴骨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严重,预后更差,倾向于更积极的治疗方案[4]。该患者存在中轴骨受累,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但患者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疼痛迅速好转,患者及家属考虑药物不良反应要求继续观察,目前密切随访中,远期预后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略)
作者:邱园华、周勇;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ID:cmjlung)
原链接戳:【病例报告】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累及消化道的SAPHO综合征1例
引用本文: 邱园华, 周勇. 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累及消化道的SAPHO综合征1例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2) : 195-197.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613-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