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是和中华医学会呼吸危重症学会及美国胸腔医师学会主持的中国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培训项目(PCCM)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自2015年项目开始来,我科共有7名医师进入培训,其中4位为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生,3位为北医8年制毕业生。
为了更好的完成专科医师培训,我科以王广发主任作为项目主任,并组织了9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作为专科医师培训骨干教师,1位主治医师作为行政协调员(负责建立保存培训人员档案,轮转排班,教学会议安排等具体事项),按照教学大纲,共同制定了我科的培训内容及管理等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呼吸科病房、呼吸监护室、门诊进行轮转,参加气管镜、胸部超声检查、肺功能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等操作和报告解读。
在培训中除常规工作外,还需要每周参加气管镜介入操作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基本资料,判断气管镜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共同制定手术方案;每周一次科内大查房,承担阅读影像学资料的任务并记录查房病例;每月参加内科巡诊,扩展疾病知识范围。每周安排有小讲课1次,由呼吸科医师和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别就临床遇到的问题进行综述和文献复习,介绍最新的指南和进展。
由于刚刚接触气管镜操作,应学员要求,针对气管镜操作技巧、气管镜检查的阳性率、疾病的镜下特点等,每周回顾分析气管镜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讨论,一方面对疾病加深认识,一方面也对如何改进气管镜操作提出意见,取得很好的效果(图)。
我科还借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多学科优势,组织了每月1次的呼吸、胸外、影像、病理讨论,分享不同学科的知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同时要求学员参加每月1次的内科巡诊,对其它内科领域的疾病认识更新。
培训中要求培训人员定期上交操作记录,病例报告等,交由行政协调员收集登记并汇总管理。不定期组织PCCM工作会议,讨论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培训中培训人员反馈这种专科培训,有完整详尽的教学大纲、各种培训形式、培训医师的考核和认证标准,使得学员有充分的机会并系统地掌握各种临床技能,拓展诊疗思路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普遍提高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入职医师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培训教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督促教师及时学习,掌握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我科非常重视对年轻医师的培养,参与PCCM试点工作,使培训更有目的性和条理性。
当然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时间安排,部分医师在进入PCCM时尚未完成大内科轮转任务,在此期间同时进行专科培训,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阶段轮转有冲突,时间难以保证。此外对培训效果的考核也需要更标准化的方案。
学员心语:
黄俊芳:有幸于在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加入PCCM系统培训中。这个严格的培训流程提升了处理呼吸及危重症常见疾病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微信平台的教学讨论,得以分享同行们宝贵的病例经验,更难得的是老大夫们也参与其中,他们精彩纷呈的分析和经验分享,拓展思路,让每次讨论都变成一次智慧课堂。相信PCCM培训不光让学员获益,更重要让患者受益,让更多的患者可接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刘亚男:感谢PCCM培训平台,有机会参与疑难病例的讨论,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受益匪浅。
于鲲遥:有幸加入PCCM培训,接收到了规范、严格、形式多样、内容充分的专科培训,同时在和多家医院的老师、学员的交流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获益良多。
胡展维:PCCM让我开阔了眼界和思路,认识了一批年轻有为、志同道合的呼吸医师,非常感谢这个平台,希望我们的培训越办越好!😁
黄珺君:感谢PCCM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规范的培训,更广阔的视野。
郭翠艳:刚加入PCCM培训时候,刚好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回到呼吸本专业,对于专科知识还停留在住院医阶段,通过PCCM微信学习活动,对基础知识和影像思维进行培训,还有北大医院呼吸科特别为我们fellow准备的一系列培训,包括气管镜病例回顾学习讨论,疑难病例查房,小专题学习等,使我在呼吸专科知识,临床思维,影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感谢PCCM项目,以后继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