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必要性
医者仁心,必精于术。学术的精湛是优秀医师的基础。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去找医生看病,最大的愿望应该是能够找到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而最大的担心是找到一个未受过正规培训、学术不精的医生。
我国近数十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增高了,临床医学与医疗服务也需要相应地提升。新中国经历过缺医缺药的年代、“赤脚医生”年代与临床医学快速发展年代。接下来,中国的医疗事业将如何发展?可以说是迷雾重重。放眼国际上经济和临床医疗发达国家,规范化培训和分级诊疗是两个与中国目前医疗状况迥异之处。
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其二是专科医师培训(简称专培)。我国卫计委于2014年开始推动规培制度,2016年底,试点专培工作。新中国成立65年才迎来规培,67年才迎来专培,可谓姗姗来迟。中国医师和专科医师的 “培训模式”终于与国际接轨,此乃普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之策,广大病患者的福音,分级诊疗必备的支撑条件。
面临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试点专培,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我说“培训模式”与国际接轨,并不是说我们的专培真的与国际接轨了。专培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个规范的体系。对于专培的基地条件、基地的专培总负责人、专培老师、专培规范与流程和毕业考核等问题,我们仍然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我们的资深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真的为专培做好准备了吗?
参照国际的做法,规培是必需的,否则不能独立行医;专培是自愿和需要申请的,这是成为专科医师的“独木桥”,只为有志者而设。
然而,我国过去一直缺乏这种体制。如何才能将医师培养成为专科医师缺乏规范与标准。专培工作的试点,预示着“轻培训、重晋升”的时代即将过去。通过开展专培工作,选择优秀的医院做平台、优秀的专家做老师,采用严格的培训流程与考核制度——专培将会成为我国的临床医疗骨干的孵化器,将“孵化”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专科医师,支撑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
专培工作刚刚起步,有不同的看法与声音,我感觉并不奇怪。对今天的试点,没有必要马上下结论,若干年后自有分晓。以我之见,这是中国临床医疗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未来憧憬
最近,有一位朋友问我对未来临床医疗有什么期望。我说,最美好的憧憬莫过于“我国临床医疗诊治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我国人民能够享受最新医学进步带来的健康保障”。如果说这一憧憬是“高峰”,规培与专培是到达此高峰的“唯一路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呼吸界”
我们为您呈送最前沿的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