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巨献
一吸一呼之间,沧海变桑田。7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中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巨变,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爱与专注,他们与发展并行,与时代同步,用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深耕着这片医学热土,使中国呼吸界焕发出勃勃生机。12月16日起,我们于每周一、五推出《7人•70年》视频人物专访系列,为您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不同时代的7位呼吸人平凡而又卓越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罗慰慈,钟南山,蔡映云,陈荣昌,孙永昌,曹彬,刘丹。我们希望能从他们的人生感悟和成长故事中,体会到身为医者对这职业与事业的敬畏之情,身为呼吸人扛鼎责任的那份担当之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共鸣,汲取营养。
刘丹:
「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
我从小也在医院的环境长大
所以当年高考时
我的志愿全部填的是医学专业
我们从本科时就进入临床工作
从学医到最后能做医生
都要过了近10年
相比8年的临床工作并不长
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其实在临床工作中
所有的病例都在教我们成长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是我获得的第一面锦旗
但其实是特别小的一件事
甚至当时
我还不是独立的医疗组长
只是在一线管床
我在肾内科实习
只是很细致的管理了这个病人
这个病人病情很复杂
很多很多的病史资料
我就一一的去梳理 很关切他
后来这个病人很感激我
也很快得到治愈
出院之后
就送了我和医疗组长一面锦旗
每当看到一个病人对你感谢的时候
那一瞬间就觉得这个工作特别神圣
特别值得继续
9月我参加了国家医疗队的巡回医疗
我们针对的是四川甘孜州藏区地区
去了塔公的一个牧区
整整两天义诊了1000多名藏区患者
那里人民的医疗资源比较匮乏
需要很多的帮助
藏区的结核病患者非常多
而这些患者甚至都是以家庭为单位
也就是说父母是结核 孩子是结核
甚至遇到一个刚上大学的小女孩
她已经得结核了
但是她父母都不重视
觉得马上要上学了
害怕别人知道她得了结核
所以不愿意治疗 拒绝治疗
我觉得他们的意识都还远远不够
也不知道结核的危害性
我们呼吸医师做的也还不够
我觉得最近10年应该可以看到
呼吸领域的蓬勃发展 快速成长
而且可以看到呼吸医生血性的燃起
我觉得现在呼吸科的医生都很有血性
呼吸内科的医生给别人感觉
总是有一点温吞的
或者用儒雅更合适
但我觉得现在的呼吸科医生
和以前认识的就有些不一样了
每位老师都一直在为人生目标而努力
而不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
我们不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
我们是为整个的呼吸领域
以及未来的这些呼吸人才在做努力
还有就是我们基层的能力培养
这都是在为整个中国人民的呼吸健康做贡献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
不只是看到自己看到的
还有更远的东西 更全面的东西
无论是整个医学 还是呼吸领域
都是在快速发展的路上
应该是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的过程
所以我们很幸运
我们没有经历太多的苦难
也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
虽然我们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确实也是站在比较高的平台上
才能够有很好的机会
能够很快速的成长
我们可能不是从山底走到山顶上
可能在半山腰就开始走了
但即使这样
我们的每一步也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因为一直在医疗环境的家里成长
所以看到的都是父母也忙
做医生本来就很累
让我坚持做这个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成就感
成就感不是源于
我现在有什么样的职位
或者有什么样的职称
最主要的就是治愈病人的这种成就感
真的是很强烈」
专家介绍 - 刘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青委会青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肺癌早期诊断和基础研究」及介入呼吸病学研究方向,开展了西部地区第一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等多项科研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O3),国家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