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1-10-01至2022-09-30期间无创正压通气(NPPV)用于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在NPPV和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中有3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NPPV(包括单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双水平气道内正压)可以降低气管插管率,HFNC的效果存在争论。此外,在NPPV治疗ARF的结局预测模型、NPPV相关的心搏骤停事件和人机界面对NPPV治疗效果的影响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NPPV在气管插管前预氧合和辅助撤机拔管的研究中显示,NPPV可以减少气管插管过程中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拔管后再次气管插管的风险。在长期家庭应用NPPV方面,提出成功启动的5个指标,但临床实践中符合5个指标的比例低,以及心理干预对长期NPPV依从性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上合理选择和优化应用NPPV。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家庭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为了解NPPV在本年度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1-10-01至2022-09-30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包括NPPV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相关及非新冠肺炎相关的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NPPV辅助气管插管及拔管、慢性呼吸衰竭(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CRF)、患者的长期家庭NPPV治疗等内容。
一、NPPV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
急性低氧型呼吸衰竭是新冠肺炎重要的临床特征。当普通氧疗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时,NPPV和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均为常见的升级治疗,但普通氧疗、HFNC和NPPV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在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性方面,202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3篇大型随机对照试验。
为探索HFNC是否可改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插管率与临床康复时间,Ospina-Tascón等[1]在HiFLo-Covid研究中,纳入哥伦比亚3所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共220例新冠肺炎合并中重度ARF[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为HFNC组(109例)和普通氧疗组(111例),共同首要结局为第28天插管率及临床好转所需时间(临床好转定义为临床状态改善2级以上,共分7级)。研究发现,在28 d内,HFNO组中34例(34.3%)、传统氧疗组中51例(51.0%)需气管插管(HR=0.62,P=0.03);而临床好转所需时间方面,HFNO组为11(IQR:9~14)d,传统氧疗组为14(IQR:11~19)d(HR=1.39,P=0.047)。因此,研究者认为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与传统氧疗相比,应用HFNC可明显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的需求,并缩短临床康复所需的时间。
头盔NPPV是一种相对新型的通气策略,其双管回路降低了病毒气溶胶的传播,尤其适合作为疫情期间的呼吸支持治疗方式。Grieco等[2]发表在JAMA上的HENIVOT研究指出,在治疗新冠肺炎合并中重度ARF患者(氧合指数≤200 mmHg)时,与单用HFNC相比,应用头盔NPPV并未能明显改善疾病进程(表现为28 d内无需通气支持时长相近),但可更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插管率。随后,Arabi等[3]在HELMET-COVID随机对照试验中,对比了头盔NPPV(159例)和常规呼吸支持手段(161例,包括面罩NPPV、HFNC及普通氧疗)在降低新冠肺炎相关ARF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方面的有效性,受试者氧合指数均低于200 mmHg。研究发现,头盔NPPV组和普通氧疗组的28 d全因病死率无显著差异(27% vs 26.1%,RR=1.04,95%CI:0.72~1.49,P=0.85);同样,两组在插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47.2% vs 50.3%,RR=0.94,95%CI:0.75~1.17);气压伤、皮肤损伤等副作用方面同样未发现组间差异。因此,该研究指出头盔NPPV并未在病死率和插管率方面比常规呼吸支持手段带来更多的获益。但需要注意,本研究对照组受试者在观察期内可以在面罩NPPV、HFNC和普通氧疗之间任意选择和切换,故不同受试者间异质性较大,无法实现头盔NPPV与其中任意一种呼吸支持手段的单独对比,虽然可能更加贴切临床实际,但降低了研究的准确性。
本年度也有研究直接对比NPPV、HFNC和普通氧疗的疗效。Perkins等[4]在RECOVERY-RS研究中,从英美48家医院随机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共1 273例新冠肺炎相关低氧性ARF住院患者,对比接受单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HFNC与普通氧疗的患者在30 d插管或死亡事件复合结局的区别。该研究为平行、适应性随机临床研究,分为CPAP组380例,HFNC组418例,普通氧疗组475例。研究结果显示,CPAP组30 d内插管或死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氧疗组(36.3% vs 44.4%,P=0.03),但HFNC组与普通氧疗组无明显差异(44.3% vs 45.1%,P=0.83)。研究还对CPAP和HFNC组进行了事后分析,发现CPAP组的插管或死亡事件发生率更低。虽然该研究表明,CPAP较HFNC和普通氧疗在降低气管插管率或病死率方面明显更有效,但是该研究因新冠肺炎患者数量的减少及资助中断而提前结束,样本量的不足可能导致HFNC与普通氧疗的对比检验效能不足。
综上所述,不同的NPPV模式包括CPAP模式(RECOVERY-RS试验)和压力支持模式(HENIVOT试验),均可比普通氧疗或HFNC更有效降低插管率,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用于救治新冠肺炎相关中重度ARF患者(表1)。但HFNC的定位仍存在争议,与普通氧疗对比,有研究指出HFNC在插管率和病死率方面均无获益(RECOVERY-RE试验),也有研究指出HFNC可降低插管率(HiFLo-Covid试验)。因此,未来仍需要对HFNC救治新冠肺炎合并中重度ARF患者有效性作进一步探讨。
二、NPPV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中的应用
预测NPPV治疗ARF成败仍为研究热点问题,以往曾提出不少临床预测模型,但临床上一直缺乏金标准。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高碳酸型急性呼吸衰竭(acut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患者,Hartley等[5]发表在欧洲呼吸杂志的文章中,提出利用无创通气结局(noninvasive ventilation outcomes,NIVO)评分系统来预测此类患者院内病死率。该研究通过回顾性纳入两家医院共489例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伴AHRF接受辅助通气(主要为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模型推导队列,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到与院内病死率相关性最高的6个简单分类变量(包括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扩展评分1-4/5a/5b、酸中毒>12 h、pH<7.25、发生房颤,Glasgow昏迷评分≤14以及胸部影像学提示肺实变),形成简单的评分系统。随后,利用10个中心的前瞻性数据(共733例受试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研究发现,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0.75~0.83),高于既往研究所用的DECAF(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缺少、肺实变、酸中毒和房颤)、APACHE、CAPS等评分模型,可更为准确预测院内病死率。因此,研究者认为NIVO评分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筛选出NPPV治疗失败的高危人群并及早干预。
此外,Shu等[6]在另一项中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从17所医院ICU共纳入306例ARDS患者,其中146例为肺型ARDS(pulmonary,ARDSp),160例为肺外型ARDS(extrapulmonary ARDS,ARDSexp),评估ARDS类型与NPPV成败的关系并探索NPPV失败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发现,NPPV治疗的前24 h内,ARDSp组较ARDSexp组,在呼吸频率、心率、氧合指数、PaCO2方面改善更慢;同时,ARDSp组NPPV失败风险(OR=5.47,95%CI:3.04~9.86)、28 d死亡风险(OR=10.13,95%CI:5.01~20.46)更高。另一方面,研究者结合数个指标,包括是否ARDSp、是否存在脓毒性休克、年龄、SOFA评分、NPPV应用1~2 h后呼吸频率、NPPV应用1~2 h后氧合指数等,建立NPPV失败风险评分系统,在推导队列与验证队列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1;此外,应用5.5作为界值预测NPPV失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提示该风险评分系统可指导临床医师在ARDS人群中筛查NPPV失败风险高的患者。
在NPPV治疗副反应方面,Rolle等[7]对NPPV治疗ARF过程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共筛查了308个NPPV治疗ARF的研究,发现其中仅19个研究(共1 729人接受NPPV治疗)报道了49次NPPV相关心搏骤停事件,心搏骤停在308个研究中总体发生率为0.01%(95%CI:0.00~0.02),在19个研究中发生率为2.8%。此外,回归分析提示,NPPV相关心搏骤停增加了NPPV治疗失败风险(OR=2.06,95%CI:1.47~2.88)。
目前,大部分NPPV治疗ARF的研究中均采用面罩作为人机界面,而头盔作为相对新型的人机连接方式应用日益广泛,具有耐受性优于面罩、提供的PEEP高于HFNC等优势。为进一步论证头盔NPPV的效果,Chaudhuri等[8]在欧洲呼吸杂志发表了一篇对比头盔NPPV、面罩NPPV和HFNC治疗ARF疗效的荟萃分析。作者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949例)和8个观察性研究(396例),研究结局包括病死率、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长、住院时长、患者舒适度、治疗耐受度、NPPV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相比于面罩NPPV,头盔NPPV可降低低氧与高碳酸型ARF患者的死亡风险(RR=0.56,95%CI:0.33~0.95)与插管风险(RR=0.35,95%CI:0.22~0.56),但未减少NPPV应用时长及ICU住院时长。此外,基于证据等级低的观察性研究的数据提示,与HFNC对比,头盔NPPV可降低插管风险(RR=0.59,95%CI:0.39~0.91),但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大。因此研究者认为,与面罩NPPV相比,头盔NPPV可降低病死率与插管率,但头盔相对于HFNC的额外获益并不明确。
三、NPPV在辅助插管及拔管中的应用
关于将NPPV作为气管插管前预氧合、拔管后序贯治疗预防再插管的无创呼吸支持方法,本年度亦有新的研究进展。
既往研究发现[9],肥胖患者在插管过程更容易发生低氧血症。为此,Rodriguez等[10]对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呼吸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事后分析,针对其中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 kg/m2],对比NPPV和HFNC预氧合预防严重低氧血症的效果。该研究纳入人群为ARF患者且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主要观察指标为插管过程中严重低氧血症[外周脉氧饱和度(SpO2)<80%]发生率。原始队列共纳入313例,其中91例(29%)存在肥胖,平均BMI为(35±5)kg/m2,结果显示,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生插管过程中严重低氧血症(34% vs 22%,P=0.03)。肥胖患者中,40例应用NPPV,51例应用HFNC进行预氧合,两组发生严重低氧血症者分别为15%±37% 和16%±31%(P=0.54),两组最低SpO2分别为87% 和86%(P=0.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肥胖患者插管过程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插管困难评分>5、因呼吸衰竭收治ICU。该研究提示,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生插管过程中严重低氧血症,但NPPV相比于HFNC未能进一步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关于NPPV作为拔管后序贯呼吸支持方式能否降低肥胖患者再插管风险,Thille等[11]同样对2019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事后分析,在不同BMI分层的患者中对比NPPV联合HFNC和单独HFNC预防再插管的疗效。联合组拔管后4 h内必须维持NPPV治疗,且48 h内NPPV总时长不低于12 h,其余时间可交替使用HFNC;而单独HFNC组则只能接受HFNC治疗。研究纳入623例拔管失败高风险患者中,其中206例(33%)为肥胖(BMI≥30 kg/m2),204例(34%)为超重(25 kg/m2≤BMI<30 kg/m2),213例(34%)正常或低于正常体重(BMI<25 kg/m2)。在肥胖及超重患者中,与单独HFNC组对比,联合组第7天再插管率(7% vs 20%,P=0.000 2)、ICU内病死率(2% vs 9%,P=0.006)均明显降低,但在正常及低体重患者中,联合组和单独HFNC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因此,对肥胖患者而言,拔管后联合应用NPPV的临床获益高于单独应用HFNC。此外,Fernando等[12]在一项荟萃分析中也发现,拔管后患者使用NPPV和HFNC均可较常规氧疗降低患者再插管风险,联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尤其在再插管风险高人群中获益更大。
四、NPPV在CRF中的应用
NPPV在CRF患者中的长期家庭应用一直是研究热点,本年度关于成功启动长期家庭NPPV比例,和患者心理健康对NPPV耐受的影响方面均有新发现。
家庭NPPV存在部分患者不耐受的问题,多大比例的患者可「成功启动」家庭NPPV一直是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Jolly等[13]通过一个为期2年的真实世界队列的数据,评估「成功启动」及「勉强成功启动」家庭NPPV的预测因素。研究在受试者开始家庭NPPV 8周后进行随访,观察「成功启动」(同时实现以下5项:①每天使用多于4 h;②改善气体交换;③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④不影响睡眠质量;⑤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勉强成功启动」(上述5项中达到3项)NPPV的比例,并分析「勉强成功启动」NPPV的预测因素。研究共纳入250例受试者,包括肥胖低通气综合征95例(38%),神经肌肉疾病70例(28%),慢阻肺 66例(26%),胸廓疾病19例(8%),随访过程中共可获得141例患者上述5个目标的评估数据。结果显示96例(68%)受试者「勉强成功启动」NPPV,12例(9%)「成功启动」NPPV。多变量分析提示,潮气量≥7.8 ml/kg理想体重的患者「勉强成功启动」NPPV可能性大(HR=5.765,P=0.006)。日间PaCO2改善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睡眠质量改善无相关。其中114例(47%)受试者出现重度至极重度NPPV相关副作用,如口干、明显漏气等,并与更高的日间PaCO2相关。从该研究可以看出,在真实世界中,家庭NPPV很少能达到「成功启动」。因此,医师应积极定期评估患者HRQL改善程度和NPPV耐受性。
患者对NPPV的耐受性同时受到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从而降低NPPV治疗依从性,因此积极的心理干预可能对提高NPPV依从性有获益。Volpato等[14]进行了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探索短暂的心理支持干预是否影响慢阻肺患者NPPV依从性。研究纳入90例起始接受NPPV治疗的慢阻肺患者,实验组接受连续4~8周、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治疗,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及连续6周、每周1次在心理医生陪伴下观看慢阻肺疾病管理相关教育视频,但仅在患者寻求帮助时给予支持,研究持续随访1年。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对比,心理干预组患者接受8次CBT治疗后,其每周使用NPPV时长显著增长(8.02 h vs 6.15 h,P<0.001)、EuroQoL-5D问卷评分降低(64 vs 66,P=0.002)。该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干预可提高慢阻肺患者家庭NPPV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本年度NPPV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JAMA发表了HiFLo-Covid、HELMET-COVID、RECOVERY-RS等3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为进一步推动NPPV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提供了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提出了NIVO等评分系统可有效预测NPPV治疗成败,也有针对NPPV相关心搏骤停、不同人机界面的疗效对比相关研究。针对NPPV辅助插管和拔管方面的研究提示,肥胖患者插管过程发生低氧血症风险更高,但NPPV未能比HFNC更好降低该风险;但另一方面,NPPV比HFNC能更有效降低肥胖患者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提示未来研究应该考虑将BMI归入受试者纳入标准。在NPPV治疗CRF方面,真实世界数据提示能「成功启动」家庭NPPV的比例不高,临床医师应该积极对此类患者定期进行评估;此外,积极的心理干预也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促进作用。期望未来可以由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推动NPPV在临床的应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查姗姗 何振锋 关力理 牛建一 黄巧云 陈荣昌;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引用本文: 查姗姗, 何振锋, 关力理, 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2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1) : 77-81.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21023-00840.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ID:cmjlung)
原链接戳:【年度综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2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