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国人群总体免疫力处在较高时期,近期再出现新一波疫情的可能性较小,还没阳过的孩子老人再感染可能性小
- 出现致病性加强或病毒出现“返祖”,类似于德尔塔病毒的致病性,或原始毒株的致病性,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
- 高福教授等《柳叶刀》发文:在中国逐步调整最严格的大流行管控政策后,对北京地区413例COVID-19感染新发病例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由现有毒株引起
- 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北京地区90%以上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或BF. 7亚分支。同期输入型病例大多涉及与北京地区优势毒株不同的变异株
- 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可能会出现其他进化动态,其中可能包括可被人类感染且进一步进化后发生“回溢”(spill back)的动物病毒
- 中疾控发布疫情情况: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波动下降,2月4日降至最低(1.2%),2月6日略有回升(1.5%)
- 流感病毒阳性率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维持在1.0%以下
- 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0.2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国人群总体免疫力处在较高时期,近期再出现新一波疫情的可能性较小,还没阳过的孩子老人再感染可能性小
2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我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全国性的新冠病毒的感染流行,多数人已经康复了,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康复之中。这个时段在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一个较高的时期,所以在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的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今后再出现类似于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随着我国优化防控策略措施,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集中出现这样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还没有“阳”过的孩子和老人,在全国性大规模流行期间,感染风险很高的时期,他们没有受到感染,现在全国性的大规模新冠病毒感染流行高峰已过,在全国范围内都处在低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再出现新冠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对这些人有两点建议:第一,继续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预防感染;第二,如果还没有接种疫苗,抓紧时间接种疫苗,如果适合接种加强针的就抓紧时间进行加强针的接种。
目前国内未发现传播力和致病力明显增强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我国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今,从全国各口岸入境人员监测到39个进化分支,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和BF.7为主。目前,国内未发现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明显增强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未来是否会出现传染性和致病性更强的变异毒株?从传染性来看,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非常小;出现致病性加强或病毒出现“返祖”,类似于德尔塔病毒的致病性,或原始毒株的致病性,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
中疾控回应多地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新冠血清抗体调查适用3类人群
血清学调查目的是为获得各年龄组、城乡人群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获得人群“免疫本底”,估计全人群中新冠病毒的抗体水平高低,以及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水平,推算出人群感染水平。通过系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可为免疫接种策略和防控策略调整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在会上介绍,血清学调查适用的人群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尚未接种疫苗,但是也没有感染的人群,用以估算隐性感染水平;二是接种了疫苗但是没有感染,用以估算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水平;三是近期感染康复后的人群,用于估算抗体持续水平和接种加强针的时间。
高福教授等《柳叶刀》发文:北京近期COVID-19病例分析表明,未见新的变异株
中国逐步调整“动态清零政策”后,感染病例数量激增。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针对北京地区COVID-19感染病例的最新分析,在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超过90%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北京优势毒株中的两种现有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A.5.2和BF.7,并未发现关于新变异株的证据。本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研究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识别文中二维码查阅原文。
- 在中国逐步调整最严格的大流行管控政策后,对北京地区413例COVID-19感染新发病例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由现有毒株引起。
- 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北京地区90%以上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或BF. 7亚分支。同期输入型病例大多涉及与北京地区优势毒株不同的变异株。
- 作者表示,这些研究发现可被视为中国疫情现状的缩影。
中国逐步调整“动态清零政策”后,感染病例数量激增。根据对北京地区COVID-19感染病例的分析,在此期间,中国未出现新的COVID-19变异株。
《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超过90%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北京优势毒株中的两种现有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亚分支——BA.5.2和BF.7。
作者表示,由于北京人口的特点以及高传染性COVID-19毒株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情况,这些结果是中国大流行的缩影。
据报道,中国已开始逐步调整动态清零政策。逐步解除严格的COVID-19管控政策(包括定向封控[targeted lockdown]、大规模检测[mass testing]和隔离[quarantine])后,病例数量激增,引发了人们对可能出现新的变异株的担忧。在COVID-19被宣布为全球大流行后的三年时间里,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轮传播。
自2019年12月以来,研究团队定期收集北京地区输入型病例和本地COVID-19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并随机选择样本进行分析。在2022年12月之前,未有关于病毒在北京地区本地持续传播的报告。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作者对北京地区2022年检出的COVID-19样本进行了分析。使用快速、大规模测序技术生成基因组序列,并使用现有的高质量COVID-19序列分析其进化历程和种群动态。
研究共纳入2881个高质量序列(其中境外输入型病例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在2022年11月14日(感染病例数量开始急剧增加)至12月20日期间,随机选择了413个新样本进行测序。其中350例为本地病例,63例为输入型病例。
对413个新序列的分析表明,其均属于现有已知的COVID-19毒株。2022年11月14日之后,北京地区的优势毒株为BF.7,占本地感染病例的75.7%。另一种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A5.2占本地感染病例的16.3%。
2022年11月14日之后,北京地区的BA5.2和BF.7有效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BA.5.2有效种群大小在2022年11月14日至25日之间无显著变化,但在2022年11月30日前后急剧增加。与此同时,2022年11月30日前后的BA.5.2感染病例数量也有所增加。自2022年11月14日起,BF.7的种群大小逐渐增加。
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教授说:“鉴于变异株对疫情进程的影响,有必要调查中国近期调整COVID-19防控政策后是否出现新的变异株。我们的分析表明,两种已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而非任何新的变异株)是北京地区当前病例数激增的主要原因,而且放眼整个中国,可能同样适用。然而,随着COVID-19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我们有必要继续密切监测疫情,以便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任何新变异株。”[1]
作者承认本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虽然只对北京地区2022年的数据(而非中国大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作者表示,这些数据可代表全国的情况。由于强制性大规模检测结束,无法获得2022年12月经实验室确认的COVID-19病例数,表明真实感染病例数被低估,导致数据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抽样偏倚。需要更多的样本来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传播性和致病性。虽然病毒的进化速度可能因变异株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疫情暴发初期,认为病毒的进化速度是恒定的。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的Wolfgang Preiser教授和Dr Tongai Maponga(均未参与本项研究)在本文的相关评论中写道:“我们很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的这些非常需要的数据。令人欣慰的是,该研究并未发现关于新变异株的证据,但这一结果也并非在意料之外:有效控制措施的突然停止可充分解释病例数量的激增。”然而,他们表示,在根据北京地区的数据得出全国情况的结论时仍需谨慎。他们说:“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的大国,不能根据单个地区的SARS-CoV-2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推断整个国家的状况。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可能会出现其他进化动态,其中可能包括可被人类感染且进一步进化后发生‘回溢’(spill back)的动物病毒。”
NOTES TO EDITORS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t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 Quote direct from author and cannot be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中疾控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3-02-08)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月6日降至最低(0.9万);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波动下降,2月4日降至最低(1.2%),2月6日略有回升(1.5%)(图1-1)。
图1-1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2月4日的8.5万,其后有所反弹,2月6日为19.0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2月6日降至最低,分别为784和0.4%(图1-2)。
图1-2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6日为13.7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2%(图2-1)。
图2-1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2023年2月6日为5.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3.7%(图2-2)。
图2-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后呈低位波动,2月6日为7.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9%(图2-3)。
图2-3 全国城市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年9月-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5周(1月30日-2月5日)下降至1.4%,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图2-4 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及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824家哨点医院)
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5周(1月30日-2月5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下降至5.7%;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维持在1.0%以下(图2-5)。
图2-5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402家网络实验室)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6万人,较峰值减少了96.3%(图3-1)。
图3-1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每日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0.2万,较峰值下降了98.1%(图3-2)。
图3-2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102例,较峰值下降97.6%(图3-3)。
图3-3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2月6日,全国共报送23217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3.0%)、BF.7.14(24.1%)和BA.5.2.49(14.8%)。BA.5.2等20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5%之间,53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7%)(图4-1)。
图4-1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变化趋势图
说明:1.采样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2月2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48、BF.7.14和BA.5.2.49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6日,全国共报送1451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31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9%)和BF.7.14(28.3%)(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3例,其中,1例XBB.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表4-1 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情况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6日)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天津和内蒙古以BF.7及其子代分支为优势株;江苏BF.7及其子代分支和BA.5.2及其子代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子代分支为优势株。(图4-2)。
图4-2 各省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说明:1.采样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2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48、BF.7.14和BA.5.2.49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2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1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6%(图5-2)。
图5-1 分月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剂次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图5-2 分月全人群中第一剂次接种、基础免疫全程接种覆盖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2%(图5-3)。
图5-3 基于摸底人口数的60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2022年12月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本文内容来源自:订阅号「柳叶刀TheLancet」、中国疾控中心官方网站、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