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今年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提交了多份聚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公卫领域的提案,这些提案凝聚了他在新冠疫情三年中对我国医疗系统暴露出的短板和弱项进行的深刻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
疫情暴露我国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医院建设标准过低等短板
《关于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公立医疗机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是王广发委员提交的第一份提议。
王广发委员认为,新冠疫情是对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新冠三年,我们应对疫情已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第二,我国医院建设标准过低导致可扩展危重症床位无法完全满足危重症的集中收治;第三,公立医院基础设施设计冗余不足;第四,某些传染病院运营艰难;第五,在此次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室却暴露出医院整体能力不足的短板;第六,全员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
王广发委员总结的这些短板和弱项作何解读?
「我国各类危重症床位绝对数为每10万人4张,占总床位数的4%,在去年新冠疫情高峰前又扩展了4%,达到8%,可即便如此,在重症高峰到来时仍然出现了床位短缺。而以德国、美国为例的发达国家,危重症床位数为每10万人接近30张,欧盟平均为14.3张重症监护床位……这些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中也均曾出现危重症床位不足的情况。因此,我国的危重症床位总数尚有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我国新修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也未对危重症床位比重提出硬性要求,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由于我国医院建设标准未就大规模公共卫生应急需求提出特别要求,在此次可转化危重症床位的使用中,由于供气、供电等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可转化危重症床位过于分散,无法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这两个方面占据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导致我国的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而我国医院建设标准过低也导致了可扩展危重症床位无法完全满足危重症的集中收治,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公立医院基础设施设计冗余不足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王广发委员直抒己见。
「某些地方的传染病院在局部疫情患者救治中即出现了氧气压力不足,甚至是断电的情况。而在此次大规模疫情中,即使在一些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出现了气源、供电的不足。由于病源少,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加之拨款不足,因而造成人才留不住,设施设备缺乏维护,应急状态下掉链子。此外,我们还发现,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等在此次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室,在多数医院体量轻,规模小,设备装备欠缺,人员不足,在此次疫情高峰和重症高峰应对中暴露出医院整体能力不足的短板……此次疫情,多数医院几乎全部科室参加了新冠疫情的救治。但许多科室由于平时缺乏呼吸道感染和危重症救治的训练,仓促上阵,难以满足高强度临床诊疗的要求。暴露出来的这些林林总总的短板和弱项,都促成我要围绕这些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我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被采纳。」
三级公立医院5年内将危重症床位数提至总床位数的10%,并逐步达到10%-20%……
直面短板,王广发委员提出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我的建议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配合,对现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进行适度改建,在5年内要力争将危重症床位数量提高至总床位数的10%。那么,『平战结合』,对可扩展危重症床位进行气源、电力改造,调整、优化布局,积极建设可转化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满足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要求,使其逐步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对现有基础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对现有医院电力、气源设施进行评估,如果不能满足超过满负荷运转10%的冗余量,应逐步改造,以满足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求。」
「前述讲的是对现有的三级公立医院进行的改造,那么对于新建的三级公立医院,电力、气源设施的冗余应达到满负荷运转的10%,危重症床位总数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可转化的危重症救治病房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
「关于重视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和政策支持方面,我还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应保证传染病医院充足的运营资金,包括硬件维护、部分人员费用及传染病应急救治资金。适度提高传染病门诊和住院费标准,提高部分应由财政或医保基金支付,避免增加患者负担。鼓励传染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某些大型传染病院可适当向综合方向发展,以解决自我造血,人才梯队建设及传染病患者的非传染病临床需求。」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强综合医院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适度扩容,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临床各科的年轻医师应定期轮转呼吸ICU、内科ICU、综合ICU等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提高危重症的诊断及救治能力。」
专家介绍
王广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2020年全球大会主席;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会员、中国区理事(Governor);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会 执行委员会委员(2016-2020);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会(WABIP)董事2012-2016, 2020-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吸内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前常委、第1-3届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危重症学组委员等。
本文完
整理:冬雪凝;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