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1、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峰,呼吸人直面“全院都是呼吸科”的压力和挑战,践行职业精神,光耀事业人生
2023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高峰,全国呼吸界同道勇担重任,冲锋在前,挺身浴血为全力照护人民健康拼尽全力。2023年1月18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发布《PCCM专科医师须在新冠医疗中勇担重任——致全国各地卫生健康委领导及PCCM医师的信》,号召全国PCCM专科同道积极承担新冠救治的专业责任,并敬请各地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PCCM专科在新冠救治上的专业作用。在“全院都是呼吸科”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下,全国呼吸人毫无退缩,沉着应战,在新冠患者医疗救治中,承担了一线指挥、指导和大量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实施了科学规范的有效治疗,充分展现了我国呼吸学科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近年来建设发展取得的显著效果。
2、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手推动加强PCCM专科危重症照护能力
2023年初,王辰院士、瞿介明主委与呼吸界同道在2023年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提出2023年呼吸学科发展工作重点为“整体加强PCCM专科危重症照护(Critical Care,简称“CC”)能力”,彻底改变呼吸学科对呼吸衰竭等危重症不会治、不让治的局面。2023年3月,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呼吸危重症学术会议再次强调CC能力提升作为呼吸学科发展主题贯彻全年。2023年6月,在辽宁大连召开的CACP2023主题是:建立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2023年9月在重庆召开的CTS2023年主题是:推动呼吸危重症规范化建设全方位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年底,PCCM专培基地评估及教学督导同样重点核查基地CC能力建设,并将作为呼吸学科质量建设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进行贯彻落实,为呼吸学科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3、呼吸学界率先关注日益突出的共病问题,启动中国人全生命期共病队列研究,开我国大规模共病研究之风气先
2023年2月18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单位牵头的“中国人全生命期共病队列研究(Chinese Life-Course Cohort Study of Multimorbidity)”项目正式启动。人生队列研究的启动是我国共病研究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呼吸界深刻认识到共病已成为对人群健康以及对卫生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在世界和中国医学界率先以呼吸病为切入,对医学研究战略进行前瞻性、全局性的布局。共病已经成为对个体、人群健康的巨大挑战和医学实践面临的迫切现实问题,该项研究有望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学探索和信息数据支撑。
4、我国肺栓塞研究团队在新冠血栓防治、肺栓塞遗传机制、右心功能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2023年,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所引领的由100多家医院组成的全国肺栓塞注册登记和患者管理研究团队,在新冠血栓预防、肺栓塞基因组学和右心功能领域取得系列成果。2月,团队协同全国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在《中华医学杂志》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新冠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药物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为新冠合并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4月,团队在《BMC Medicine》 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中国汉族人群肺栓塞的新易感位点,其中FABP2首次报道与肺栓塞发病有关。7月,在《柳叶刀-区域健康》发表论文,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尿酸水平升高会增加VTE发病和复发风险。8月,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全面描述了急性肺栓塞1年内的右心功能、生活状态转归情况,应对右心功能不全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上系列成果深化了对肺栓塞发病机制和右心功能的认识,标志我国肺栓塞领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首次专业测算全球和中国慢阻肺病、肺癌经济负担,发布于《柳叶刀-全球卫生》《JAMA-肿瘤》,获国际重视,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023年3月及7月,王辰院士和陈思邈教授的团队在国际权威刊物《JAMA-肿瘤学》和《柳叶刀-全球卫生》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利用健康增益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癌症和慢阻肺病在未来三十年内对全球204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不加大对这些疾病的防控投入,癌症及慢阻肺病将分别使全球经济损失达25.2万亿美元及4.3万亿美元,气管、支气管和肺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所有癌症中最大。 两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呼吸病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威胁,而且强调了加强对呼吸病防控和投资的重要性。通过加大投资及改善投资结构,不仅可以改善资源在宏观层面的分配效率,还能推动具有高成本效益的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科技创新。
这两篇文章均同期配发述评,被《自然》、《科学》、《福布斯》、《金融时报》、《时代周刊》等期刊/媒体详细报道,显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对其关注度。
6、在新一轮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中,呼吸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两家
2023年3月,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中,经过周密部署与精心筹备,呼吸领域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获批建设,分别为以广州医科大学 为依托单位的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两家呼吸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呼吸领域原始科学创新与成果高效转化,并将以呼吸疾病为切入点,针对共病这一日益严峻的医学与卫生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
7、国家呼吸质量控制中心启动“呼吸门诊质控”试点项目,加强全面建设
2023年3月,国家呼吸质控中心开展的“呼吸门诊质控”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依托28个省区市质控中心、1260家质控哨点医院开展,标志着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由病房向门诊延伸。2023年,国家呼吸质控中心省级中心增至28家,国家呼吸质控中心哨点医院增至1268家。此外,国家卫健委于该月公布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其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
8、中日医院呼吸危重症救治与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是获奖7个团队中唯一的医学团队
2023年5月30日,中日医院呼吸危重症救治与创新团队被授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等颁发的“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该团队也是本次获此殊荣的7个团队中唯一的医学团队。该团队率先建立覆盖全国200余家医院参与的呼吸危重症多中心协作网络;率先揭示ARDS流行病学特征和COVID-19的临床规律;建立以ECMO支持、介入治疗、呼吸康复为核心的疑难危重症救治平台,对重症肺炎、ARDS、严重慢阻肺病、肺血管病等进行规范化救治,多项技术全国领先;积极参与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危重症患者救治,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团队责任与担当;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全方位推进呼吸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引领学科发展。
9、基层医疗机构呼吸健康规范化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基层PCCM)评审标准2.0版发布
2023年6月8日,“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正式更名为“基层医疗机构呼吸健康规范化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充分体现医学原点由应对疾病向照护健康的转变。同期正式发布了项目评审标准2.0版。新的评审标准增加了“示范单位”的认定等级并对原认定标准中的设备配备、慢性呼吸疾病治疗药物、呼吸道传染病治疗药物、呼吸康复指导以及有呼吸疾病防治专长的全科医生等项内容进行了升级和完善。本项目自2018年8月启动至今,已覆盖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截止2023年12月31日,项目申报总数已达17246家次,认定总数为11498家。
10、《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发布
2023年7月18日,《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在《中华医学杂志》发布。本指南强调了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诊治措施在国内应用的规范性及可及性,以国家批准的应用指征为原则及准绳,以国内实际可应用的药品为基础,并结合了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基于中国患者的最新肺癌诊疗研究以及中国肺癌领域专家在过去1年中取得的学术进展,在2022版本基础上进行更新,最终形成2023版肺癌临床诊疗指南。该指南由高树庚、韩宝惠等为主任委员,王辰、赫捷、孙燕等为顾问,陈良安、何勇、胡成平、李为民、刘丹、叶贤伟、张艰、赵微等参与制定。
11、李燕明、梁宗安当选由中宣部、国家卫健委组织评选的2023年度“最美医生”
2023年8月18日,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国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9名2023年“最美医生”称号获得者及先进事迹,李燕明教授、梁宗安教授光荣入选。北京医院李燕明教授从医28年来,在重大疫情面前,坚持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带头冲锋,顽强拼搏,2020年作为北京医院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专业组组长,奋战24小时完成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筹建和培训工作,又连续70余天指导前方医疗队作战,支持转化病房建设,建立全院巡诊机制,“一人一策”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梁宗安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率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指导确诊病人的救治工作;率华西医院69名医务人员全面接管成都公卫中心重症病房,全方位全面管理成都市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加入中国政府派遣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成的援意抗疫专家组赶赴意大利,分享我国防疫实战经验。
12、瞿介明教授团队利用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构建重症肺炎预后模型,并首次揭示肺炎克雷伯菌质粒诱动转移机制
2023年8月,瞿介明教授团队于《eBioMedicine》杂志发表研究《基于宏基因组学及宏转录组测序挖掘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构建出的SCAP预后预测模型可为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有利于改善整体预后。11月,团队在《Genome Medicine》杂志发表研究,首次揭示《肺炎克雷伯菌诱动转移型质粒转移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诱动转移型质粒可以逃避受体菌CRISPR-Cas系统的攻击,相比接合型质粒携带更少的原间隔序列和具有更广的宿主范围,提示了诱动转移型质粒对于促进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播散的重要作用。
13、4项哮喘领域指南共识发布,涵盖轻度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在哮喘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9月15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领衔CTS指南共识发布会上,4项呼吸领域指南共识同时发布。《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填补了轻度哮喘相关诊疗空白;《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提出CTVA诊断流程图,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广大儿科医师规范诊治CTVA提供帮助;由哮喘学组组长沈华浩教授领衔的《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2023年更新)- 中文版》是国内首次拥有国际版权的译制版,在哮喘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4、《Cell》: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对奥密克戎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
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诸江教授、李庆云教授和陈赛娟院士合作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Systemic immune profiling of Omicron-infected subjects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inactivated virus vaccine」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描述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对奥密克戎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揭示了3次增强剂灭活疫苗通过诱导「训练天然免疫」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化和成熟,从而发挥强有力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15、全国VTE防治项目获得全球血栓领域年度优秀奖,国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2023年10月,全国医院内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全国VTE防治项目)团队被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授予全球血栓防治年度优秀奖项,并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在国家卫健委的直接领导与多学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目前已覆盖全国31省1400余家医疗机构报名,28省建立VTE区域联盟;提高VTE规范预防率连续三年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质控数据发现我国2021年VTE人群患病率达127.8/10万人,以实证证据改变了亚洲人群VTE患病率低的传统观念;发起全国VTE防治项目科研基金,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开展全国住院患者VTE风险人群队列研究,规范临床实践、强化质量改进和控制、并减轻由于VTE所导致的疾病负担。
16、《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近十年死亡率变化
2023年11月20日,《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在线发表了由中日医院曹彬教授团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病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描述我国近10年来肺炎死亡率下降趋势,其中以病毒性肺炎死亡率下降最为显著;证实了疫情期间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极大的降低了肺炎疾病负担。本研究成果为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疫苗接种的公共卫生措施,降低肺炎的疾病负担,进而保障人群整体和长远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17、《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我国学者系列研究,首次揭示长新冠四种生物过程恢复模式,以及再感染对长新冠人群影响
2023年11月-12月,《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我国学者系列研究,首次揭示在长新冠中可能发挥作用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以及再感染对长新冠、非长新冠人群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发病后2年有四种可能在长新冠中发挥作用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涵盖补体和凝血、神经、免疫、胆固醇代谢等相关通路。同时,发现23个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长新冠蛋白标志物,为长新冠各系统累及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了靶点。此外,基于COVID-19出院患者队列研究,首次揭示发病后3年健康结局。同时,总结得出长新冠人群再感染Omicron、再感染时发生肺炎、再感染后3个月出现新发或加重症状的比例均高于非长新冠人群。再感染可增加呼吸困难、焦虑抑郁发生风险,降低生活质量,但对日常活动能力无影响。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呼吸病学》以及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并被评选为《eBioMedicine》封面文章。
18、孙德俊教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成为自治区该奖项唯一获得者
2023年12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孙德俊教授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他也是各行各业的唯一获奖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吸界领军人物,几十年来,孙德俊教授持续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在全国首家将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他带领团队历时9年建成了我国最大规模、以蒙古族为主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筛选出9个蒙古族人群慢阻肺易感基因与位点,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建立了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模型与基层慢阻肺筛查体系,提升了慢阻肺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效率。
他首次提出全区新冠疫情救治“一盘棋”思路,启用重症“移动方舱”,构建了病情预测模型,精准预判患者病情,为重症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率先采用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等多项举措,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年龄大,重症率高”的特点,新冠患者救治几乎零死亡,彰显了卓越的呼吸疾病重症救治能力,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多年来PCCM学科建设成果。
19、慢性呼吸疾病首次以四大慢病之一的显著位置入列《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023年12月13日,科技部发布了《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2023年度公开项目申报指南。根据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重大项目分别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临床研究、示范推广布局各领域研究。2023年启动呼吸领域9个项目,包括重症肺炎、慢性气道疾病、烟草依赖、肺血栓栓塞症、肺移植、呼吸共病等呼吸领域主要疾病及关键技术研究。2024年或将部署更多呼吸领域主要疾病研究。相对于十三五期间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主要针对慢阻肺病布局研究项目,本次“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覆盖了呼吸系统领域主要疾病,充分体现了国家科技计划对于呼吸疾病与呼吸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