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近日, 由北京协和医院徐作军教授团队牵头的临床研究、业内首个AI驱动药物研发的临床概念验证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徐教授团队与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共同发布了TNIK抑制剂Rentosertib(ISM001-055)IIa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当前面临哪些关键诊疗挑战?这项研究带来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患者肺功能为何出现难得的改善趋势?AI技术如何高效整合海量数据、精准识别核心靶点,从而革新药物研发范式?展望未来,Rentosertib的研究结果又揭示了哪些值得期待的临床潜力?带着这些问题,《呼吸界》记者专访了项目牵头人、论文第一作者、我国间质性肺病领域权威专家徐作军教授。
“间质性肺病是一大类疾病,涵盖超过200种病因。在其中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类型,临床称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采访中,徐作军教授反复着重强调IPF在ILD领域的特殊地位——它是当之无愧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其病因不明,传统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现有获批药物也仅能延缓肺功能下降,无法逆转纤维化进程……徐教授从间质性肺疾病当前的诊治困局,谈到近年来受到国家、学科和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的三大原因。
那么,IPF治疗困境的突破点在哪?徐作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发表于《自然·医学》的这项IIa期研究。令人鼓舞的是,这项为期12周的试验观察到了积极的信号:接受Rentosertib治疗的患者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的肺功能改善,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剂量组中,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与基线相比,平均提高了98.4毫升,而安慰剂组患者的FVC则下降了20.3毫升。这种FVC的改善趋势在IPF治疗史上实属难得。
在对比现有已上市的抗纤维化药物时,徐教授指出,后者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常见如腹泻、皮疹、恶心、肝功能损害等,部分患者耐受性不佳。而Rentosertib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主要包括腹泻和轻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停药后均可恢复”。徐作军教授特别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由AI设计的该药物可能同时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的双重作用”。
Rentosertib传递积极信号的背后,蕴藏着更深层次的药物研发模式变革——即人工智能(AI)技术帮助发现靶点,这解决了传统药物研发中哪些难以克服的挑战?AI技术在该药物研发中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何处?徐作军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AI技术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很多前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平台将海量研究数据汇总起来、能够识别出一些关键的信号通路……可能在更高的层面来设计靶点和药物。另一方面,通过AI技术,在设计上能明显缩短研发时间,同时也节省了研发经费。”徐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这项研究为何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特发性肺纤维化,Rentosertib在IIa期研究中不仅显示出FVC改善的潜力,其初步安全性数据也相对良好。徐作军教授充满期待地表示“这为我们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带来了一个新希望”,对药物的应用前景,徐教授也进行了展望。
视频拍摄与制作:刘迪;采写编辑:Jerry
本文完
采写编辑、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