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丨《人偏肺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徐保平、申昆玲教授等牵头执笔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3 天前


摘要


人偏肺病毒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之一,可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人偏肺病毒感染的认识,规范对人偏肺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临床医学监测中心组织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指南制订方法,从疾病负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制订本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偏肺病毒;诊断;治疗;预防;指南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引起儿童及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的常见病毒之一。2001年荷兰学者van den Hoogen等[1]成功分离出hMPV,200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发表了我国首个关于儿童hMPV感染的研究[2]。hMPV在全球广泛分布,全年均可感染。在ARTI患者中,2%~6%可检测出hMPV,是呼吸道感染中第3~第8位的常见病毒病原体[3-6]。hMPV也是导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LRTI)的重要病毒,特别是在<5岁的儿童中[7-8]。仅2018年,hMPV引起的ALRTI约1 110万例,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约50万例,其中<1岁的婴儿约占58%;死亡患者达11 300例[9],其中6月龄以下的婴儿占64%,79%的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9]。每例患儿的住院费用中位数超过了5 000美元,有慢性病的患儿花费更高[10]。hMPV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病毒病原中检出率位居第6(7.8%),在重症CAP患儿中位居第3(12.7%)[8]。hMPV感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目前临床医师普遍对hMPV认识不足。为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hMPV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从事hMPV感染诊治的相关医务工作者。适用人群为hMPV感染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


1、指南制订方法


本指南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第2版)[11]方法与流程撰写计划书及指南文件,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https://www.guidelines-registry.org)完成注册(PREPARE-2024CN1148)并上传计划书。


1.1 指南工作组


指导委员会成员4名,对指南制订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制订工作组成员38名,来自全国7大地理区,涵盖儿科、呼吸、感染、新生儿、检验、病毒学等领域的专家37名及方法学专家1名,负责确定关键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并对指南终稿进行审核;外部评审专家成员8名,对指南终稿进行同行评审;秘书组成员4名,负责收集临床问题,开展证据收集、合成与评价工作,并协调和记录制订过程。


1.2 利益冲突声明


工作组所有成员均填写《利益冲突声明表》,经严格审查,在本指南制订过程,所有成员均不存在与本指南制订相关的利益冲突。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ZD0522505)、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2-023)提供基金支持,主要用于支付资料和差旅费用,不影响指南推荐意见。


1.3 临床问题确定


秘书组根据指南的主题及范围,检索hMPV相关研究并初步遴选临床问题;随后完成2次德尔菲问卷调查,调研人员涉及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检验医师/技师、临床药师。最后经2次共识会议讨论,确定了8个hMPV感染检验、检查、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问题。


1.4 证据检索与评价


秘书组按照人群、干预、对照、结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原则将8个临床问题解构,并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3月20日,语言限定为英文或中文,研究类型包括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meta分析),并查询指南相关资源网站及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检索流程见计划书)。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表1)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与分级[12]。



1.5 形成推荐意见


专家组对检索的研究证据公开讨论,结合我国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价值观及偏好、利弊、成本等因素,通过2次德尔菲调查、1次线上共识会议及 1次面对面共识会议,最终形成23条推荐意见。


1.6 外审与批准


本指南的推荐意见由外部专家进行同行评审,并根据专家的反馈与建议,对指南的推荐意见及全文进行修改,最终提交至指南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批。


1.7 传播、评价及更新


本指南将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途径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指南影响力,推动指南应用;并定期收集指南的应用反馈情况,评估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指南发布3~5年内,工作组将进行文献检索及评估并适时更新指南。


2、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2.1 hMPV病原学及流行特点


hMPV属肺病毒科偏肺病毒属,为有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基因组全长13.2 kb,包含8个基因(N、P、M、F、M2、SH、G和L),编码9种蛋白(图1),其中M2(第2个M)基因编码M2-1和 M2-2 两种蛋白。hMPV仅有1个血清型,根据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 A 和 B 两个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又进一步分为2个基因亚型(A1、A2和B1、B2),A2基因亚型进一步分为A2.1、A2.2.1和A2.2.2三个分支谱系[13]。2014年和2017年出现的A2.2.2分支G基因序列存在111个或180个核苷酸重复插入(111nt-dup和180nt-dup),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14-15]。目前我国主要流行株为A2.2.2分支的111nt-dup和B2基因亚型[16-17]。



hMPV的流行/感染具有明显的地域及季节差异。我国多数地区hMPV感染集中在冬春季,而香港、广州地区则在春夏出现流行高峰[18-21]。有研究显示,温带地区hMPV感染的流行月份通常略迟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的流行月份,流行期一般持续4.8个月[22]。不同年龄儿童hMPV感染率有所差异。美国一项多中心CAP住院患儿的研究显示,hMPV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感染率显著高于5岁以上儿童(15%比8%)[23]。我国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也显示在CAP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hMPV检出率显著高于5岁以上儿童(8.0%~10.4%比3.3%)[8]。


hMPV的基本传染指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为3.7[24],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25-26]。hMP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26]。


2.2 高危人群


hMPV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岁或>65岁、免疫功能缺陷/受损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在儿童中,年龄<1岁(尤其是<6月龄)、存在基础疾病、早产及混合感染为hMPV感染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hMPV感染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但<5岁及>65岁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3,23]。免疫功能缺陷/受损的儿童不仅容易感染hMPV,而且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感染率为7%,高于一般人群(5%)[27]。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其感染hMPV后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比例高达21%~40%[28]。一项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进行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存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OR=3.11,95%CI:1.12~8.64)、医院获得性hMPV感染(OR=26.9,95%CI:2.79~259.75)和缺氧[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0.92](OR=9.61,95%CI:1.98~46.57)是hMPV感染后发展为 LRTI 的危险因素[29]。工作组对已有证据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年龄<1岁(尤其是<6月龄,OR=2.51,95%CI:1.29~4.89)、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肌肉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受损、家族遗传病等基础疾病(OR=4.33,95%CI:1.53~12.22)、早产(OR=2.30,95%CI:1.51~3.50)、混合感染(OR=2.13,95%CI:1.41~3.22)是hMPV感染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0-33]。hMPV合并RSV感染后住重症监护病房的风险增加(OR=7.20,95%CI:2.10~25.10)[34]。


2.3 再次感染


与其他大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既往感染hMPV的患者存在再次感染风险。


尼加拉瓜儿童中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564例有症状hMPV感染患儿中,87 例(15%)属于再感染,两次感染间隔的中位时间为22个月(1个月至5.1年),中位再感染年龄为40月龄(6月龄至10.2岁),2岁以下儿童首次有症状感染后发生再次有症状感染的可能性最大[35]。不同基因亚型的hMPV可在同一地域、同一流行季节内共同流行,还会在某一年内某一基因亚型占主导,所产生的抗体对不同基因亚型抗原具有部分交叉中和作用[36-37],且hMPV的G蛋白和SH蛋白产生的抗体没有保护作用[38-41]。此外,hMPV通过不断变异,削弱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功能,从而延迟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和病毒的清除。hMPV感染会上调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这也是再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42]。


3、临床表现


hMPV感染大多数可自限,潜伏期为3~9 d,多为3~6 d[26]。轻型hMPV感染患者可能无症状,上呼吸道感染者可在1周左右逐渐恢复[26],部分患者感染可逐渐进展至下呼吸道,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3.1 上呼吸道感染


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及声音嘶哑等[17,19,43],约24%的患儿并发中耳炎[44]。另有少数患儿出现急性喉炎、热性惊厥等[45-46]。


3.2 LRTI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疾病进展,逐渐转变为湿性咳嗽,30%~56%的患儿可能出现喘息[19,47]。肺部可闻及湿啰音,部分也可闻及哮鸣音。在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局部呼吸音减低[47-48]。其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有所差异。婴幼儿更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为明显的喘息、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26,49]。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喘息少见。部分学龄前期儿童可出现呼吸困难[49]。


3.3 重症表现


可有持续高热、气促、发绀、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呼吸暂停等症状[16,50];亦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脑炎、脑膜炎、脑病[51-52]、癫痫持续状态等[10],部分病例可有不同程度后遗症[53];累及泌尿系统时可表现为急性肾损伤[54]。危重患者还可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6,50]。


4、辅助检查


4.1 一般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可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增高[55-56]。


4.2 细胞因子


hMPV重症感染病例可能存在细胞因子升高。研究显示,与健康儿童相比,hMPV肺炎患儿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和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IL-2显著下降[57];与轻症感染相比,重症感染患儿血清IL-2水平下降,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7-58]。IL-6≥7.20 ng/L对诊断重症hMPV肺炎的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 59.0%[57]。


4.3 病原学检查



床问题1:诊断hMP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如何选择?



推荐意见1.1:核酸检测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院门诊和急诊ARTI患者(证据水平:2a;推荐等级:B)。包含hMPV在内的多重核酸检测适用于住院患儿入院前及住院后的检测(证据水平:2a;推荐等级:B)。不推荐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


一项纳入了20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核酸检测hMPV的灵敏度为0.914(95%CI:0.835~0.956),特异度为0.999(95%CI:0.854~1.000)[59]。美国一项纳入300例鼻咽拭子样本的诊断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重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100%和近100%[60],快速核酸检测可将检验报告时限缩短至30 min[61]。儿童ARTI的病原复杂多样,各类病原体引起的儿童ARTI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因此,多重病原核酸检测有助于病原学鉴别诊断,并识别混合感染[62]。多项横断面研究显示,hMPV感染中的混合感染率为16.7%~45.9%,其中最常见的共感染病毒为腺病毒、RSV、博卡病毒[21,63-65]。ALRTI住院患儿中hMPV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的比例为 45.9%[63],在门急诊和住院ARTI患儿中hMPV共感染的比例为16.7%~20.0%[21,64-65]。一项基于实验室核酸检测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9年间44 230例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数据,发现RSV与hMPV的流行呈正相关,适合联合检测[66]。


目前未检索到针对hMPV感染患者中常规使用NGS检测获益与否的系统综述或临床研究。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全部专家均认为不应在hMPV感染患者中进行常规NGS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病原微生物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67]指出,在多病原核酸检测阴性,且经验性治疗2~3 d无效的情况下,可酌情应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靶向高通量测序(targeting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以明确其他或未知感染病原。



推荐意见1.2:抗原检测适用于各级医院门诊和急诊ARTI患者(证据水平:2a;推荐等级:B)。


抗原检测操作相对简便且成本低,特异性高,检测周期短。多项以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评价不同抗原检测试剂的研究显示,hMPV抗原检测的特异度高达100%,而灵敏度相对较低(50.0%~77.8%)[68-70]。



推荐意见1.3:不推荐病毒分离培养用作hMPV感染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手段(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


病毒分离培养仍然是hMP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具有非常高的特异度,不易受病毒株基因突变影响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对500多例呼吸道样本进行病毒培养的结果显示,病毒分离培养和毒株鉴定费时(3~16 d)[71]、费力,对技术人员及实验室要求高,因此,不推荐病毒分离培养用于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测。



推荐意见1.4:不推荐单份血清hMPV抗体作为现症hMPV感染的诊断指标(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


hMPV可反复感染,多数儿童在血清中可检出hMPV-IgG抗体。日本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hMPV-IgG抗体水平增高可持续至感染后2~3年[72]。单份血清学检测无法有效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目前国内尚无获批上市的hMPV抗体检测试剂盒,hMPV抗体检测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


hMP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见表2。




临床问题2:病原学检测标本及时机如何选择?



推荐意见2.1:推荐使用咽拭子、鼻咽拭子、鼻咽吸出物,年长儿及成人可使用痰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重症LRTI患者可使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证据水平:4;推荐等级:C)。


呼吸道样本主要包括咽拭子、鼻咽拭子、鼻咽吸出物、痰液和BALF。瑞典的横断面研究显示,鼻咽拭子和咽拭子对呼吸道病原的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但57%的患者报告了鼻咽取样的不适,咽取样的不适明显低于鼻咽取样,鼻咽拭子和咽拭子联合检测可提高hMPV检出率[79]。一项纳入了337例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痰标本的hMPV载量较高,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鼻咽及咽拭子[80]。然而,痰标本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其采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患者能够咯出足够的痰液,对于年幼儿童和无法自主咯痰的患者,采集痰标本较为困难。一项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重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显示,hMPV在BALF中的检出率为1.7%[81]。



推荐意见2.2:推荐尽早(发病6 d内)采集样本进行病原检测(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


丹麦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hMPV-RNA在鼻分泌物检测到的平均时间为5.0 d[82];另一项队列研究显示,症状出现即可在鼻咽抽吸物中检测到hMPV-RNA,6~28 d后转阴[83]。因此,对于hMPV感染者,建议在发病6 d内采集样本以获得最佳阳性率[26]。


4.4 影像学检查



临床问题3:hMPV感染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学检



推荐意见3.1: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无需做影像学检查。初次就诊且症状较轻的LRTI患儿,不建议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证据水平:1b;推荐等级:A)。



推荐意见3.2:对于持续发热,咳嗽加重,伴有喘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儿童应及时做胸部影像学检查,首选胸部X线片(证据水平:4;推荐等级:C)。


一项纳入了2 000例2~59月龄依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为非重症肺炎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显示82%的儿童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84]。暂无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门诊或轻症LRTI患儿可从影像学检查中获益。目前未检索到针对hMPV感染患者影像学检查时机的临床研究或系统综述,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85]意见推荐。


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215例5岁以下hMPV感染儿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显示hMPV感染通常无特异性影像学特征[86]。《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26]指出,胸部X线片可见肺门周围不透亮影、肺部过度充气、肺不张、实变,但胸腔积液和气胸少见。一项成人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胸部CT表现主要包括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和小叶中心结节[87]。


5、诊断标准


5.1 hMPV感染


具有呼吸道感染表现且具有以下 1种及以上检测结果阳性者可以诊断hMPV感染:(1)hMPV核酸阳性;(2) hMPV抗原检测阳性;(3)hMPV分离培养阳性;(4)hMPV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水平较急性期4倍及4倍以上升高[26,85]。


5.2 重症hMPV感染


符合hMPV感染诊断,同时具有以下1种及以上表现者可诊断为重症hMPV感染:(1)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月龄,≥60次/min;2~<12月龄,≥50次/min;1~<5岁,≥40次/min;≥5岁,≥30次/min;(2)发绀或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SaO2≤0.92;(3)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鼻翼扇动、呻吟);(4)出现神经系统表现:烦躁、反应迟钝、嗜睡、惊厥或意识障碍等;(5)伴有拒食、严重呕吐、腹泻或出现脱水征[26,85]。


5.3 危重症hMPV感染


符合hMPV感染诊断,同时具有以下1种及以上表现者为危重症hMPV感染:(1)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2)出现休克;(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重症监护治疗者[26,85]。


6、治疗


目前hMPV感染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临床问题4:hMPV感染患者

是否需

要抗病毒治疗?



推荐意见4:对于hMPV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对于免疫功能缺陷/受损hMPV感染者,需谨慎评估获益风险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证据水平:2a;推荐等级:B)。对于hMPV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可使用IFN-α1b或IFN-α2b治疗(证据水平:1b;推荐等级:A)。


hMPV感染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且多为自限性疾病,目前未检索到关于在hMPV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应用抗病毒药物的系统综述或临床研究。通过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所有专家认为不应在hMPV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根据《2019年美国移植学会传染病社区实践指南》[88],推荐雾化或口服利巴韦林用于肺移植患者hMPV-LRTI的治疗。一项系统综述纳入了19项回顾性研究和12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实体瘤移植患者感染hMPV后接受利巴韦林治疗可降低慢性同种异体移植功能障碍[89-90]。另一项纳入71例器官移植hMPV感染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感染hMPV后接受利巴韦林治疗可延缓免疫缺陷评分高风险患者疾病进展风险[91]。因此,对于免疫功能缺陷/受损hMPV感染患者,在谨慎评估获益风险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


国内关于雾化吸入IFN-α1b和IFN-α2b的多中心RCT研究显示,其可显著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愈率,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及病程,且高剂量组[IFN-α1b:4 μg/(kg·次),IFN-α2b:20万IU/(kg·次)]总体疗效显著高于低剂量组[IFN-α1b:2 μg/(kg·次),IFN-α2b:10万IU/(kg·次)][92-93]。《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94]推荐雾化吸入IFN-α1b(2~4 μg/kg,2次/d)或IFN-α2b(20~40万IU/kg,2次/d)用于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



临床问题5:hMPV-LRTI患者如何正确氧疗?



推荐意见5: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条件下,SaO2≤0.92 或动脉血氧分压≤80 mmHg (1 mmHg=0.133 kPa),或伴有明显呼吸困难(如吸气性三凹征阳性等)时,推荐给予氧疗(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


目前未检索到关于hMPV-LRTI患者氧疗方法的系统综述及临床研究。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显示SaO2与患儿的住院率和住院时长有关[95-96]。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85]和《2022 意大利指南:婴幼儿细支气管炎的管理(更新版)》[97]均推荐 SaO2<0.92 时给予氧疗[85,97]。但也有毛细支气管炎的RCT研究显示,SaO2≤0.90时启动氧疗的安全性与SaO2≤0.94时启动氧疗无显著差异[98]。通过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97.06%的专家同意SaO2≤0.92或动脉血氧分压≤80 mmHg,或伴有明显呼吸困难时给予氧疗。



临床问题6:hMPV感染是否推荐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推荐意见6:不推荐常规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hMPV感染(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重症及危重症hMPV感染者可酌情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


武汉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缩短hMPV感染患儿的病程[99]。根据《2019年美国移植学会传染病社区实践指南》[88],糖皮质激素与利巴韦林可用于肺移植患者hMPV-LRTI的治疗,但尚需更高质量证据支持。目前未检索到关于重症或危重症hMPV感染者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性的系统综述或临床研究。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85]推荐重症和危重症CAP患儿可酌情短疗程(3~5 d)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一项纳入15个评估糖皮质激素对住院CAP成人患者有效性的RCT系统综述显示,辅助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成人住院患者的第30天全因死亡率,且与任何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无关[100]。通过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专家一致同意在重症或危重症hMPV感染患儿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需结合病情综合考虑。



临床问题7:hMPV感染是否推荐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推荐意见7:不推荐常规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hMPV感染(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但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缺陷的hMPV-LRTI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对于重症或危重症hMPV感染患者可酌情使用(证据水平:5;推荐等级:D)。


目前未检索到关于hMPV感染、重症或危重症hMPV感染患者中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系统综述或临床研究。通过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所有专家认为不应在hMPV感染患儿中常规使用免疫球蛋白。根据《2019年美国移植学会传染病社区实践指南》[88],免疫球蛋白与利巴韦林可用于肺移植患者hMPV-LRTI的治疗,但尚需更高质量证据支持。因此,对于免疫功能缺陷/受损hMPV感染患者,需充分考虑获益风险,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免疫球蛋白。关于流感病毒的多项RCT研究显示,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显著缩短重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胸部影像学恢复时间[101-102];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研究也显示,在重症肺炎患者中使用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其不良预后(机械通气、死亡等)发生率[103]。通过对专家组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91.43%的专家同意重症或危重症hMPV感染患儿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8.57%不同意,认为在患儿存在免疫缺陷/受损等情况时可以使用。



临床问题8:hMPV感染患者何时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8:不推荐hMPV感染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有足够证据提示合并细菌感染者推荐使用抗菌药物(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者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增大,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证据水平:2b;推荐等级:B)。


hMPV感染患者无常规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国内外指南/共识均不建议常规使用,除非有足够的证据提示有细菌感染存在[85,97,104]。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显示,hMPV中合并细菌感染率为1.91%~19.92%[105-107],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而hMPV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率为20.25%~54.54%[108-109],在机械通气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细菌感染率为 37.7%[110]。因此,hMPV感染者在有足够证据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推荐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


7、预防


hMPV感染尚无疫苗预防,主要采用非药物预防措施。


研究显示,在hMPV感染流行高峰时,感染和未感染两组间进行手卫生(如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情况存在差异[111]。而采用手卫生、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后hMPV的检出率显著下降[112]。


8、总结与展望


hMP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有较重的疾病负担。儿童hMPV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及疫苗获得批准上市,但有多种hMPV药物和疫苗处于研发阶段[113]。在药物治疗方面,鲁米他滨治疗hMPV成年患者的 Ⅱ 期试验正在进行。多病毒特异性T细胞疗法药物ALVR106的 Ⅰ/Ⅱ 期临床试验正在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后呼吸道病毒(包括hMPV)感染患者中进行[114] 。在疫苗方面,RSV/hMPV联合疫苗mRNA-1365目前处于 Ⅰ 期临床试验招募阶段,而hMPV/副流感病毒二联RNA疫苗mRNA-1653及hMPV减毒活疫苗rhMPV-Pa均已在成人及儿童中完成 Ⅰ 期临床试验;可同时预防hMPV和RSV感染的疫苗IVX-A12正在进行 Ⅱ 期试验,且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快速通道认证[114]。随着对hMPV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将会更有效应对hMPV感染,降低hMPV感染住院及死亡风险。


9、局限性


由于篇幅限制,本指南未能深入探讨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差异、特定人群的特殊临床及治疗策略等内容。此外,本指南的制订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科学证据,但由于目前相关研究数量有限或研究设计存在局限性,部分关键问题的推荐意见、推荐级别较低。在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的前提下,部分推荐意见基于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共识。鼓励研究人员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提高未来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徐保平 刘雅莉 陈德晖 钟礼立 唐秋雨 潘秋辉 赵林清 张义 唐兰芳 郝创利 刘钢 许颖 杨运刚 郭映辉 执笔)



指导委员会(按单位及姓名首字拼音排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欣欣);深圳市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首都儿科研究所(钱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



制订工作组(按单位及姓名首字拼音排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艾涛);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邹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郭伟中);福建省儿童医院(程烽、唐秋雨);广东省中医院(杨京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德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司利钢);河北省儿童医院(郭映辉);河南省儿童医院(汤昱、杨俊梅);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礼立);昆明市儿童医院(李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尤崇革);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张健);辽宁省人民医院(马作新);南阳市中心医院(王书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于少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运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陈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潘秋辉);首都儿科研究所(赵林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高立伟、刘钢、刘雅莉、宋文琪、徐保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文利);西安市第三医院(王海峰);西安市儿童医院(张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唐兰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尚云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萍萍);诸暨市妇幼保健院(邵立龙)



外部评审专家(按单位及姓名首字拼音排序):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舒赛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秦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宋义琴);天津市儿童医院(邹映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罗新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家华)



秘书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佳琳、王可、宋欣然、万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2025-06-18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临床医学监测中心

通信作者:徐保平,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45,Email:xubaopingbch@163.com;申昆玲,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45/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518038,Email:kunlingshen1717@163.com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临床医学监测中心.人偏肺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5,40(8):561-570.DOI:10.3760/cma.j.cn101070-20250618-00460.


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5,40(8):561-570.

原链接:【标准・方案・指南】人偏肺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