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LO临时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对我国的启发和建议
来源: 呼吸界 2021-07-16

编者按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的张敏教授作为国际专家组成员,全程参加该指南研制工作。该指南英文版发布后,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的团队第一时间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已在WHO 网站与英文版指南并列提供,同时,团队发表文章在国内宣传推广该指南。


本文回顾该指南研究制定过程,梳理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对比中国相关法规标准的最新进展,为我国完善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政策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业健康;医疗卫生工作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政策


WHO-ILO interim guidance- 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China /LIU Yujie, ZHANG Min // School of Popula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73, China///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21,21(6):903-907


[Abstract]  WHO-ILO interim guidance, 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 was updated on 2end February 2021.This document aligns with relevant WHO and ILO guidlines, it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expert opinions from an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group of experts with new and emerging scientific evidences. 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protect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f health workers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worldwid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guidline, summarize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n occupational health for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recommendations on improving policy system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for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Keywords] occupational health; health worker; COVID-19;policy


2021年2月2日, WHO联合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发布临时指南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中文版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以下简称「该指南」) [1] 。该指南面向用人单位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及其代表、职业健康和安全专家、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感染预防控制专家以及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制定者,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指导预防和减少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提供职业健康服务,使医疗卫生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责任符合国际劳工标准。本文回顾该指南研究制定过程,梳理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对比中国相关法规标准的最新进展,为我国今后制定完善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政策制度提出建议。


一、该指南研究起草过程


1、国际多学科团队基于科学证据、国家实践工作


WHO和ILO共同领导该指南研究起草工作,在已有的「WHO-ILO健康工作者新冠肺炎职业健康全球特别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扩大到多部门参加,包括WHO的职业环境健康、精神卫生、感染控制、人力资源等部门,还包括ILO的卫生行业、职业健康监管等部门,同时邀请埃及、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英国、中国等国家的外部专家。工作团队利用远程方式工作,主要涉及快速评估国际最新科学证据、全球现况调查、国际经验交流等。


2、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作出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张敏教授作为专家之一,全程参加该指南研制工作。参与设计现状和观点调查表,提供中文翻译版本,并会同ILO在国内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线上调查;参加远程研讨会,向工作组专家、WHO西太区国家以及国际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球会员介绍中国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防护的进展和成效,主要内容发表在国际职业健康委员会通讯杂志 [2-3];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 [
4]并接受该杂志书面采访,介绍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保护医疗卫生人员精神健康的相关做法 [5]。该指南英文版发布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团队第一时间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39151),经WHO编辑后已与英文版指南并列提供,为广大中国同行乃至海外华人学习运用该指南提供了便利。


二、指南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主要内容


该指南由15个部分组成:(1) 要点; (2 ) 引言; ( 3) 背景; ( 4) 职业感染; ( 5) 长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 6) 消毒剂的使用; ( 7) 工作负荷、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 ( 8) 暴力、歧视、羞辱; ( 9) 精神健康和社会心理支持; ( 10) 清洁、卫生和休息设施; ( 11) 职业健康服务; ( 12) 职业健康和安全的义务、权利和责任; ( 13) 参考文献; ( 14) 致谢; ( 15) 版权。


该指南在开始部分归纳了主要内容涉及的7个要点:①在新冠肺炎的背景下,医疗卫生工作者应继续享有体面、健康和安全的工作条件的权利;②医疗卫生工作者对新冠肺炎的初级预防,应根据风险评估,并采用适当防控措施;③应解决新冠肺炎大流行而加剧的其他职业危害风险,包括暴力、骚扰、羞辱、歧视、工作负荷大和长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④应向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职业健康服务、精神健康和心理支持、适当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休息设施;⑤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制定职业健康规划的同时,制定预防和控制感染规划;⑥用人单位承担起全面责任,确保采取一切必要预防和保护措施,将职业危害风险降低到最小;⑦医疗卫生工作者负责遵守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的既定规则。


该指南强调,在新冠肺炎的背景下,医疗卫生工作者面临多种职业危害风险,包括:①感染新冠肺炎、血源性病原体和结核杆菌;②由于长时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所导致的皮肤疾病和热应激(高温);③由于消毒剂的使用增加而接触有毒物质;④心理压力;⑤慢性疲劳;⑥羞辱、歧视、身体和心理暴力和骚扰等。


2、主要特点


该指南具有系统性、包容性、可操作性、协调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首先,系统性体现在涵盖了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各类场所和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明确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疫情防控政策制定者、用人单位、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身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其次,包容性体现在对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的同等重视。第三,可操作性体现在详细阐述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为减少这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并保护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安全和福祉,国家、地方、机构等各层面应采取的措施。第四,协调性体现在基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危险度评估的基础,按照职业危害优先顺序控制相关危害,考虑成本效益和人的舒适性,并与WHO和ILO的相关法规标准相协调。第五,动态性体现在WHO 和 ILO 将在该指南发布后继续密切监测,如果任何可能影响该指南的因素发生变化,WHO 和 ILO 将发布进一步的更新,否则,该指南将在发布之日起 2 年后到期。


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相关法规标准和政策进展


1、法规标准进展


中国历来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法律层面,国家出台《职业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均不同程度涉及医疗工作者职业卫生防护。其中,《职业病防治法》侧重于监管作为用人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健康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法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19年12月正式颁布,并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法律,明确保护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对医疗卫生人员服从政府部门的调遣参与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以及对致病、致残、死亡的参与人员相关待遇等作出规定 [6]。上述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基础。近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组织将《执业医师法》修订为《医师法》,将「获得符合国家规定的执业基本条件和职业防护装备」列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权利之一。但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职业健康防护工作的实践表明,在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健康权利与义务方面,该法律草案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 [7-8]


2、政策进展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快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政策措施,例如,2020年1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 [9];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10]。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就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十个方面综合措施,包括提高薪酬待遇、做好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个人防护、确保轮换休整到位、及时做好心理调适疏导、开展烈士褒扬和先进表彰等,为保护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提供了政策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1-12]


四、对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度设计的指导意义


1、基于最新科学证据研制法规标准政策


该指南的拟定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审查WHO和ILO现有指南文件,二是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加剧职业风险的快速评估证据,三是来自独立专题国际专家小组的专家意见,科学客观的证据是制定政策法规的关键。


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技术标准体例,普遍没有注明参考文献和循证依据,这个惯例做法没有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尚未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质量水平,一方面,没有体现对于相关专业贡献和专家知识产权的足够尊重,另一方面,限制了标准研制的回顾溯源和后续追踪,建议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高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的研制质量要求,缩短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2、建立跨部门多学科队伍研制法规标准政策


保护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的共同努力。由多个国际组织的多个部门,联合多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制定该指南。


建议我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标准政策过程中,应建立多部门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打破主导制定者仅着眼于自身的局限性,弥补现行标准政策的「碎片化」「条块分割」「各立体系」等不足之处,工作组织既涵盖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医保、工会、妇联等多个政府部门,又涵盖来自相关行业协会学会、高校等机构的多学科专家,还涵盖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以及一线医疗卫生工作者。


3、通过职业健康管理机制明确各方义务、权利和责任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该指南专门提出用人单位的15项责任,医疗卫生工作者的9项权利和责任,以及国家当局负有提供医疗保健(检测和治疗、检疫和隔离)、工伤福利计划、预防接种、工伤丧葬补偿等责任。近期,WHO/ILO出台《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规划全球框架》指出,每个医疗卫生机构都应有一项职业健康规划,以及一个指定的、训练有素的职业健康和安全联系机构 [13]。ILO发布的《职业健康服务公约》要求,较大规模的机构应设有劳工工作健康和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具有基本预防职能的职业健康服务 [14]。这些国际法规标准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相互支持的。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内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的健康监护、预防接种、工作环境设计、职业健康标准执行等职业健康工作没有全国统一要求,机构内缺乏职业健康管理议事协调机制,没有指定日常牵头的职业健康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建议每个医疗卫生机构应制定职业健康规划,包括:发布书面政策,配备训练有素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提升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核心能力,实施风险评估和工作改善计划,开展职业接触病原体和事故的报告和调查,进行医学监护,对劳动者进行健康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采取卫生措施。同时,应明确各方职业健康防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充分引入风险评估的概念和策略


该指南指出,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接触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可能性取决于直接、间接或密切接触病毒感染者。要求用人单位应在感染预防控制和职业健康专家的支持下,与医疗卫生工作者及其代表磋商,开展并定期更新新型冠状病毒工作场所风险评估。按照低、中、高和极高等4种工作场所风险等级,以列表方式展示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工作任务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相应初级预防和缓解措施。


在我国的相关指南、政策文件中,虽然已列举不同工作环境医疗工作者所需的不同防护措施,但尚无系统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风险评估依据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有害因素的影响,二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综合推断风险的严重程度。即使在同一工作环境中,接触风险的水平也可能因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任务和角色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对每个具体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每个岗位任务或系列任务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并清楚地划分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按照职业危害优先顺序来实施,具体而言,执行公认的职业危害预防控制优先顺序等级原则(风险控制效力依次降低):首先,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其次,如果无法实现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应该从源头采取措施替代有害因素;第三,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隔离有害因素;第四,采取群体性防护措施保护医疗卫生人员;最后,采用个体防护措施保护医疗卫生人员。


5、采用系统性方法防控医疗卫生全链条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


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中往往会同时接触多种职业危害,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因素作用。该指南突出了6类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与2014年,ILO/WHO技术工具《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重点关注5类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相呼应, 包括物理性有害因素、化学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不良工效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目前,我国出台的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相关技术文件相对缺乏,涵盖职业危害因素尚不全面,提出的防控措施也不够系统 [15-16] 。为此,建议职业健康相关法规标准政策应采用系统性方法,立足防范复合性职业风险,涵盖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操作和场所。在专业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 2015年我国引进出版了国际工具ILO/WHO《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行动手册》 [17] 《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师资指南》,并持续多年举办8期师资培训班,覆盖全国260所医院600名医院管理人员;2020年引进出版了ILO/WHO《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职业安全与健康指南-医护人员和应急救援》。这些技术工具提供了一揽子操作性的预防控制解决方案,通过引进推广应用,对于广大医疗卫生机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8]


6、抗击工作场所暴力和骚扰应区分心理和身体暴力


该指南指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针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暴力和骚扰事件不断增加。风险因素包括压力和疲劳、患者等待时间长、拥挤、不良预后转变的负担、新冠肺炎具体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对个人进行隔离、追踪接触者、或不容许接近已故亲人的遗体),这些因素都可导致紧张和暴力加剧。同时,医疗卫生工作者经常被视为感染威胁,他们在社区和上下班路上会面临羞辱和歧视。


工作场所暴力和骚扰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疫情期间只是典型反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医疗卫生工作者免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权力,但是预防控制和监管工作仍有改进空间。医疗机构上报的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常被归口于治安部门管理,未将其纳入职业病防治网络,缺乏预防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指南和技术标准,引起重视的往往是后果严重的恶性暴力事件,对羞辱、歧视等心理暴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在数量和质量上确保充足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安保人员,尤其是在高峰期和高危科室(如门急诊、儿科);②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焦虑;③给受害者提供保密援助、咨询和支持,并提供促进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的干预措施;④制定在「免责」环境中报告、调查和应对暴力、耻辱和歧视事件的工作方案;⑤在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参与下,设计、实施和监测工作场所政策,以打击暴力、骚扰和羞辱;⑥引入措施,保护投诉者、受害者、证人和举报者免受伤害或报复;⑦采纳沟通和行为标准,确保在工作场所和社区内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并预防医疗卫生工作者遭受羞辱。


7、采取切实措施平衡安排工作时间


该指南强调关注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负荷、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而且休息和休养的时间不足,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慢性疲劳和精力不足,警觉性、协调性和效率下降,反应时间增加,损害认知、情绪钝化或心态改变等。ILO/WHO《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提出,工作-生活平衡是指所有劳动者拥有的权利,无论他们是否有家人,劳动者应有足够时间从各种工作需求中得到恢复,并有时间追求个人和社会活动 [17]


医疗卫生行业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点,医疗卫生人员的轮班、夜班等工作时间安排与其身体健康具有密切关系,影响其幸福感和满意度。尽管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提出确保医疗卫生工作者轮换休整到位的保护关心关爱措施,但是,目前国家从职业健康管理角度尚无统一推荐的标准规则和最佳实践,需要明确规定。为此,结合我国前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教训,建议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当地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际情况,对工作时间、轮班和休息进行切实可行的最佳安排,采取如下措施 [19],[20] :①轮班时长:采取每周5次8小时的工作班或4次10小时的工作班。轮班应优先考虑按照顺时针的规律安排(例如,白班的人员轮班时尽量调整到晚班,晚班人员调整到夜班)。②工作负荷:应平衡轻、重工作任务,从轮班时长角度检查工作需求。③休息时间:确保在轮班之间至少有11 小时的休息时间(休息日),并且最低要求是至少每周一次最低连续24 小时的休息时间(每周休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容许医疗卫生人员频繁的短暂休息(例如每1~2小时休息一次)。考虑连续5次8小时工作制或4次10小时工作制安排一天或两天的全天休息,连续3个12小时轮班后休息2天。


五、小结


该指南综合WHO和ILO现有指南文件、国际多学科专家团队意见以及最新科学证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保护全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供专门指导。通过回顾该指南研究制定过程、梳理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和比较中国相关法规标准的最新进展,本文提示,该指南对于我国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的长效机制建设,包括:应基于最新科学证据研制法规标准政策,建立跨部门多学科队伍研制法规标准政策,通过职业健康管理机制明确各方义务、权利和责任,充分引入风险评估的概念和策略,采用系统性方法防控医疗卫生全链条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抗击工作场所暴力和骚扰应区分心理和身体暴力,采取切实措施平衡安排工作时间。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 WHO.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2021-02-02).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39151.

[2] Zhang M. Occupational health for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before and after COVID-19. ICOH Newsletter. 2020,18(2):21-26.

[3]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COVID-19疫情防控中医疗和公共卫生人员保护:从中国汲取的经验”视频交流会顺利召开.(2020-04-24).http://niohp.chinacdc.cn/sndt/202004/t20200424_216369.htm.

[4] Zhang M. Prot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China dur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BMJ. Online publication. (2020-02-14). https://blogs.bmj.com/bmj/2020/02/14/min-zhang-protectinghealthcare-workers-china-coronavirusoutbreak/.

[5] Rimmer A, Chatfield C. What organis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doing to help improve doctors' wellbeing. BMJ (online), 2020, 369:m1541.

[6]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020-01-02).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12/15b7b1cfda374666a2d4c43d1e15457c.shtml.

[7] 新华网.我国拟修法进一步明确医师权益和职责.(2021-01-20)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101/0baf516ad23544248dfa1df522ea0861.shtml.

[8] 中国人大网.医师法草案(关于修订执业医师法的议案)征求意见.(2021-01-29).http://www.npc.gov.cn/flcaw/userIndex.html?lid=ff808081773f35b501774278a95d04c5.

[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2020-01-23)

http://www.nhc.gov.cn/renshi/s7759/202001/8ab546a09bbb4bbba27571775e102bf1.shtml.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2020-02-04).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002/039b10b649c444d7b39ad8a8b62e1c60.shtml.

[11] 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2020-02-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2/23/content_5482345.htm.

[12] 张敏.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业健康政策:基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视角.中国护理管理, 2020,20(6):801-806.

[13] WHO.Caring for those who care. National programme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for health workers. Policy brief. (2020-09-10)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caring-for-those-who-care.

[14] ILO.C161−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 Convention, 1985 (No. 161). (1985-06-25). https://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LO_CODE:C161.

[15] 张敏,徐李卉,刘拓,等. 医院系统性职业卫生防护自律模式:保护医护人员健康的倡导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8,18(2):145-149.

[16] 张敏.基于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视角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草案)》的若干建议.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2):1-7.

[17]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行动手册.张敏,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

[18] Xu H, Zhang M, Hudson A.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for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With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K: Qualitative Interview and Policy Analysis.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Online publication.(2021-02-16).https://doi.org/10.1016/j.shaw.2021.02.002.

[19]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职业安全与健康:医护人员和应急救援者防护指南.张敏主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0.

[20] ILO.Health services. Decent working time for nursing personnel: Critical for worker well-being and quality care: policy brief. (2018) 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dialogue/---sector/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55277.pdf.



作者介绍


张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与职业健康系,副主任/教授;致力卫生行业职业健康研究,推动保护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良好实践。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职业健康标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医护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多个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成员,包括:2010版国际职业病名单、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接触标准、ICD-11全球职业病、COVID-19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健康特别研究,等。2020年以来,全程参加研究制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安全》。


刘钰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英文SCI 1篇、中文核心2篇。参与编写著作《工作场所粉尘危害防控检查要点——工会参与尘肺病预防实用指南》。参与完成8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包括《促进中国医疗机构职业健康和安全研讨会》《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综合管理措施的研究》《在中国COVID-19背景下促进医疗机构的职业安全和健康》等;协助我国医务人员参加世界卫生组织“Health and safety of health workers in COVID-19”在线调研;参与翻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指南《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中文版。荣获武汉大学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级外专项目《国家职业健康体系创新的国际专家咨询》(G20190001627);北京协和医学院《常态化建设项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10602401)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100073 北京市

作者简介:刘钰洁,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张敏,博士,教授,E-mail:minzhang928@vip.sina.com,zhangmin@sph.pumc.edu.cn



编辑:陈桂英;英文编辑:宋敏


本文完

排版:Jerry

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