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常用自救措施竟会加重憋喘?危急关头错不得!
来源: 幸福呼吸 07-19

“一个月前刚刚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呼吸困难,到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心有余悸。后来听人说,发作时只要保持身体前倾坐着,再配合缩唇和腹式呼吸,就能很快缓过来,这方法真管用吗?”患有多年慢阻肺病的王大伯问道。


面对广为流传的形形色色呼吸困难“自救妙招”,北京市朝阳区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李云海在《看呼吸》平台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憋喘突袭,如何在黄金期用关键技巧保命自救?”中郑重提醒,部分“妙招”可能会让大家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调整体位就能顺畅呼吸?


呼吸困难尚不严重时,通过调整体位确实可能有效缓解症状。背后的原理在于,我们的呼吸功能主要依赖于胸廓的规律起伏和膈肌的上下运动来完成。在呼吸受限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恰当的体位,可以利用重力作用辅助膈肌下沉,增大胸腔的容积,为肺部扩张提供了更多余地,进而有助于改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




比如前倾坐位就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约30-45度,将双手支撑在桌面或者膝盖上,这个姿势可以帮助胸部和肩部肌肉放松,同时重力帮助膈肌下移。对于体能尚可的患者,即使感觉呼吸困难,只要能站立,也可以尝试站立前倾位,也就是站立时身体前倾,用双手扶住墙壁、栏杆、桌面等稳固的支撑物。还有将床头抬高30度的半卧位、网络上流行的‘葛优瘫’,也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并且使身体放松。”李医生讲道。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应当根据自身的体力、耐受度和舒适度来选择最可行的体位,不必强求。另外,在情况特别危急时,严重的喘憋、胸闷和窒息感会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烦躁,很难有意识地、稳定地维持任何特定的体位。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体位调整,对于极度呼吸困难的患者来说,也可能需要消耗体力来完成和维持。强行进行耗力的体位调整,反而可能加重喘憋症状,这就得不偿失了。


做缩唇+腹式呼吸就能渡过难关?


“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主要适用于慢阻肺病、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稳定期的长期康复训练,通过规律练习,它们能提升呼吸效率、增强膈肌等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但不适用于急性呼吸困难发作时。”


“急性呼吸困难时,气道痉挛、气流受限明显,呼吸变得急促、浅表且费力。此时如果刻意进行控制膈肌运动的腹式呼吸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延长呼气的缩唇呼吸,相当于是雪上加霜。反而会增加呼吸肌的额外负担,消耗宝贵的体力,加剧呼吸窘迫感和疲劳感。”


简言之,这两种呼吸法是“平时练”的康复手段,而非“急性发作时用”的急救方法


紧急吸药8次就一定不能再吸了?


“无论是慢阻肺病还是哮喘的患者,要像冠心病患者把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随身携带一样,身边常备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急救药。首次发作可以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1-2吸,如果无效,就在第一个小时内每20分钟吸入1-2吸,随后根据治疗反应,轻度急性发作可以调整为每3-4小时吸入1-2吸。”



“沙丁胺醇气雾剂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其常规每日最大推荐剂量通常不超过8吸。然而,在急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因为情绪紧张、身体不适而操作不当,比如按压喷头与吸气动作没有协调同步,这样就导致药物大量滞留于口咽部而未能有效进入气道,则此次吸入应视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该次给药不应计入24小时的总喷数限制内。”


哮喘和慢阻肺病患者按照相同标准吸氧?


紧急吸氧是重要的自救措施,但是关于制氧机的使用,患者群体不同,其适宜的吸入流量和氧疗目标也截然不同。


“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推荐采用低流量吸氧,通常设定在每分钟1-2升,在纠正缺氧的同时,严格防止因吸入氧浓度过高而导致的二氧化碳潴留。理想的氧疗效果是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至92%这个相对安全的区间。”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吸氧策略完全不同。哮喘通常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为了迅速缓解严重的缺氧状态,起始氧流量通常需要设定在每分钟3-4升甚至更高,高于慢阻肺病患者的推荐流量。无论是通过鼻导管还是面罩供氧,目标是将血氧饱和度提升并且稳定在94%或以上,这个水平更接近健康人群的正常值范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李云海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呼吸健康规范化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呼吸系统疾病全科/专科协作组专家,师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科杨汀主任医师,致力于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能力建设,熟悉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疾病的诊治与健康管理。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92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