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防晒喷雾引发“大白肺”……几种最易诱发“吸入性肺炎”的常见行为意想不到!
来源: 看呼吸 07-23

近日一则新闻引关注:某女士使用防晒喷雾后竟迅速发生“化学性吸入性肺炎”

为何防晒喷雾会导致此类肺炎?到底哪里做错了?除化学性吸入性肺炎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最常做的事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又该如何防?小编采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晓阳主任。


她“对准面部近距离猛喷、不屏气”这2个行为最错


陈主任首先告诉我们,喷防晒喷雾导致化学性吸入性肺炎这类案例在日常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位女士的根本原因在于无知,她可能完全不清楚带有化学物质的产品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第一,任何向口鼻区域喷洒的物品,在使用时都必须屏住呼吸,而不是自然吸气,更严禁猛吸气;第二,她是将防晒喷雾对准面部近距离猛喷,这个举动也很危险,会导致防晒喷雾里的化学颗粒随呼吸进入气道,诱发炎症;第三,夏季使用防晒喷雾时,要避免直喷面部,使用时与皮肤保持15-20厘米距离,或先喷于手心再涂抹。”


陈主任提示,尽量不在密闭空间(如车内、浴室)喷洒,导致颗粒浓度过高;不在逆风或近距离喷洒(如距离面部不足15厘米),会增加吸入量;敏感人群(儿童、哮喘患者、肺功能较弱者)更易受化学颗粒刺激,避免使用。


喷驱蚊水、灭蟑螂、粘鞋底……这几种行为是最常见诱因


陈主任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几件事(几种行为)是引起化学性吸入性肺炎的最常见诱因


第一种是使用粘鞋底的那种粘合剂,很多人在家中粘鞋底不戴口罩,还有临床上最多见于制鞋厂,这类粘合剂属于挥发性化工制剂,员工很容易发生损伤事故。因此,在接触这类化学物质的场景中,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第二种是喷杀蟑螂、虫蚁的灭虫喷雾,菜地打农药等。这类喷雾中含有杀虫剂等挥发性化学物质,使用时若操作不当,如在不通风环境或近距离喷洒,易导致颗粒被吸入呼吸道,引发气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家庭场景中常见用户未佩戴口罩或屏气,尤其在密闭厨房或卧室直接喷施,风险更大。因此,使用时务必开窗通风,喷洒瞬间屏住呼吸,并保持安全距离;


第三种是喷洒驱蚊喷雾。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这种现象:当往身上大面积喷洒驱蚊喷雾时,所在位置附近的喷雾浓度会骤然升高,有些人就会出现呛咳现象,这其实表明轻微的化学性吸入性肺炎已经发生了。


“我们还诊断过因闻煤油/汽油、矿物油/动物甘油、废物燃烧等等各种气味引发化学性吸入性肺炎的病例,但这些较为少见,这也提醒我们,生活中当要接触可能带有化学成分的所有物质,都要戴口罩进行防护。包括祭祀烧纸,虽然不会引发炎症导致化学性吸入性肺炎,但它会诱发哮喘,所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直接把细菌带进肺……“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生活中更常见


陈主任告诉我们,同样是吸入性肺炎,与化学性吸入性肺炎不同,因“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是直接把细菌带进肺,而且这在生活中更常见:


1.误吸食物或液体。吞咽功能障碍者(如脑卒中、帕金森患者)进食时易呛咳,食物或胃酸误入肺部,破坏黏膜屏障,引发细菌感染。典型表现就是剧烈咳嗽后出现发热、呼吸困难


2.胃食管反流。这个患者群体因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刺激黏膜并降低咳嗽反射,夜间平躺时更易发生误吸,导致肺炎或继发细菌感染。


3.长期卧床或体位不当。风险在于一些昏迷、术后患者因意识不清或吞咽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误吸至肺部。


陈主任提醒:假如您已确诊“化学性吸入性肺炎”,说明是很容易导致后续的细菌感染,因为化学物质带来的炎症已经把呼吸道的屏障打破了,因此这部分人要更小心,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这些细节。


生活中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实用建议


“第一是规范使用高风险产品,刚才提到的防晒喷雾/干发喷雾,‘距离、避免直喷、屏住呼吸’是三大要点,要记牢,儿童、哮喘患者、肺功能较弱者建议改用物理防晒(防晒衣、帽子);第二是做好饮食与吞咽管理,吞咽困难的人选择软食、半流质,避免辛辣或过热食物,进食时保持坐姿,小口吞咽,避免说话或大笑;第三,高危人群要有特殊防护,如脑卒中、老年患者,饭后侧卧,定期清洁口腔,必要时通过鼻饲进食。胃食管反流者,睡前2小时禁食,遵医嘱使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第四,居住环境与生活习惯要调整,比如保持居室通风,避免长期卧床,术后患者尽早进行呼吸训练。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减少呼吸道刺激。”



陈主任提示,如果您因不慎吸入不明气味后发生持续性呛咳,或因“误吸”后出现了持续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要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晓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秘书、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擅长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从事控烟相关工作。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6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