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低调而顽固”的感染,全球每年超过655万人深受其扰,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居高不下,并且它的“元凶”就隐匿在触手可及的日常角落里,极易悄然侵入人体,一旦被它缠上,病程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复发!
这究竟是何种感染?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范?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梁硕教授,将通过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真实病例,深入剖析来龙去脉。
退休教师两次轨迹相似的复发,都指向了特定的环境诱因
69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一位退休教师,不仅有长达20年的支气管哮喘病史,需要吸入“舒利迭”来控制,同时还饱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2020年,因反复咳嗽、咳痰症状持续半年有余,王先生来到我院呼吸科寻求诊治。
经过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检查,我们得知王先生不仅患有他自身已知的哮喘和鼻炎,还合并了支气管扩张伴感染,以及一个关键的疾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在明确诊断后,我们于2020年8月12日为他启动了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疗效是令人欣慰的,他的呼吸道症状显著缓解,复查胸部CT显示右下肺的浸润病灶逐渐吸收、范围缩小,血清学指标也呈现积极变化,外周血总IgE水平、烟曲霉特异性IgE、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明显下降。
然而,王先生的治疗之路并未就此一帆风顺。2022年12月,在国外旅游期间一段充满野趣的徒步探险,竟成了病情反复的导火索。旅途归来不久,王先生发现咳嗽、咳痰加剧,痰液中夹杂着棕色块状物,夜间常伴发哮鸣音。12月19日,他再次回到我们医院,入院完善检查后,结合他复杂的历史、最新的辅助检查和影像结果,结论指向了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复发。所幸,经过及时治疗,病情再次被控制。
考验似乎还未结束,2024年初,王先生在外出旅行时接触了发霉的衣物,正是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暴露,让熟悉的咳嗽、咳痰、气促又一次卷土重来,迫使他不得不再次接受治疗。
回顾这两次复发经历,一个清晰的关联浮出水面,它们均直接由特定的环境暴露所触发:一次是接触了充满真菌孢子的野外环境,另一次则是接触了霉变物品。我们据此叮嘱王先生脱离潮湿发霉环境、尽量避免接触花草、公园、外出旅行野外活动等环境。在严格规避后,王先生的病情才得以长期稳定控制下来。
年轻果农咳嗽咳痰17年,治疗初见成效后又复发,真相就藏在果园里
45岁的果农赵女士(化名)常年在果林间穿梭,难免接触潮湿的泥土、腐烂的落叶、弥漫的孢子,这再熟悉不过的劳作环境让她被反复的咳嗽、咳痰困扰了17年。2023年11月,寒意渐浓,赵女士的咳嗽、咳痰比以往更严重了,在其他医院多次治疗也不见效,于是转至我们医院寻求进一步诊治。
赵女士于2023年11月10日在外院进行的胸部CT检查已清晰显示,她的双肺存在多发囊柱状支气管扩张并伴有感染征象。完善相关检查之后,我们发现她外周血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烟曲霉特异性IgE检测呈阳性,同时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及百分比均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结合她长期的呼吸道症状、典型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并经过系统的鉴别诊断,我们最终确诊赵女士罹患了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据此,我们于2023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规范化的抗真菌及抗炎综合治疗。治疗反应良好,在密切监测下药物剂量得以逐步、谨慎地减量,最终于2024年10月成功停药。
然而,首次疗程结束后,赵女士因生计所需,再次回到潮湿多尘的果林环境进行高强度劳作,不可避免地反复接触可能存在的霉菌孢子。不幸的是,2025年1月,她再度出现明显的乏力与活动后气促症状,于是返回我们医院复诊。复查胸部CT显示其肺部原有的支气管扩张病灶范围较前次明显扩大、增多,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印证了病情的反复,外周血总IgE水平、烟曲霉特异性IgE水平,以及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均较停药后基线值出现显著回升。
深入分析此次复发的原因,我们认为与赵女士首次治疗后持续、反复暴露于果林潮湿发霉的高风险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明确诊断赵女士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复发,并据此及时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在治疗之外,我们反复郑重叮嘱她必须严格避免再进入果林劳作,同时注意远离家中或生活环境中任何潮湿、发霉的角落。鉴于其果农身份,若完全避免接触果园存在实际困难,也要在必须进入时全程规范佩戴外科口罩,最大程度减少霉菌孢子的吸入接触。
值得欣慰的是,赵女士此次严格遵守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了防护措施,同时坚持定期规律随访,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满1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复查胸部CT,均显示肺部病灶较复发时有了显著吸收改善,她的乏力、气促等临床症状也明显缓解。另外,外周血总IgE、烟曲霉特异性IgE、以及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也都持续下降,逐步趋于稳定水平。
关键对策不仅是用药,更要远离“源头”
环境中的真菌病原体和霉菌就像微小的颗粒,它们会在我们呼吸时潜入肺部。对于某些敏感体质的人,比如有哮喘、过敏史的人,或者长期、大量吸入某些特定霉菌孢子的人,身体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抗体和炎症细胞,引发过敏症状。这可能导致类似严重哮喘的发作,出现喘息、咳嗽、咳出黏稠痰液且有时带棕色块状物、呼吸困难。在极少数情况下,或者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某些霉菌孢子可能在肺部生长、引起感染。
两个病例都清晰地告诉我们,这类由环境霉菌引发的肺部问题,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识别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致病的霉菌环境,是成功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核心环节,这甚至比药物更能影响长期的疾病控制效果。在不能完全避免暴露的情况下,应当佩戴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曲霉孢子吸入。
如果您有长期不愈的咳嗽、咳痰、气喘,特别是当这些症状在接触了花园、农场、野外等特定环境或者活动后出现、加重时,请务必详细告知医生您接触的环境细节。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环境接触史,结合检查和化验,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因。
减少居家环境中的霉菌暴露也很重要
除了花园、农场、野外等特定环境,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环境中度过,营造一个健康、无霉的家居空间至关重要,建议大家采取以下制霉菌滋生的措施:
一是控制湿度。使用除湿机将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在水汽蒸腾的浴室淋浴后,以及厨房烹饪完毕时,开启排风扇或者开窗通风至少15-20分钟,以免湿气积聚。
二是修复渗漏。水是霉菌滋生的温床,一旦发现任何管道接口渗水、屋顶在雨天洇湿、窗框周围凝结水珠或者墙体出现水渍,切勿拖延,尽快找到源头并彻底修复。
三是空气流通。在厨房安装强力抽油烟机,浴室配备效能良好的排气扇,每日择机开窗通风数次,让新鲜空气充分置换室内浊气,但在花粉肆虐或空气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应当谨慎控制开窗时长,以免将大量霉菌孢子或者过敏原引入室内。
四是深度清洁。每周使用微湿的抹布擦拭家具、窗台和地面灰尘,这样能有效吸附携带霉菌孢子的微粒,务必每月检查并清洁空调和暖气系统的进风口滤网,必要时按照说明书建议频率(通常1-3个月)进行更换,防止滤网成为霉菌和灰尘的集散地。
五是慎养绿植。室内绿植虽能美化环境,但过多的盆栽,尤其是那些需要频繁浇水、盆土表面长期潮湿的植物,其湿润的土壤本身就是小型霉菌源。严格控制数量,选择透气性好的花盆,及时清理掉落在盆土上的枯枝败叶,避免其腐烂滋生霉菌。
六是精简物品。减少家中杂物的堆积,特别是紧贴墙壁或堆放在阴暗角落的纸箱、旧书报、成摞衣物或是长期不用的纺织品。这些物品不仅阻碍空气自由流通,其多孔纤维结构极易吸附潮气,成为霉菌理想的藏身之处。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梁硕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行政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呼吸二支部书记。学术任职: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会(ISHAM)会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青委;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慢病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呼吸预防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抗生素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卫健委临床研究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等研究,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医师报第四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上海市优秀呼吸医师等称号。研究方向:肺部感染性疾病和呼吸慢病,聚焦肺真菌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