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缺氧、骨折”全因吃错?……慢阻肺病患者如何科学补钙?
来源: 看呼吸 2 天前

“几乎人人都认为喝骨头汤能补钙,但呼吸慢病患者(如慢阻肺病)要想补钙就很容易走入这个误区,比如喝骨头汤可能咳得越来越厉害,痰多,前段时间68岁的慢阻肺病患者老周在住院期间就被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路艺护士长讲道。


每天喝3大碗骨汤,反而加重痰堵和缺氧


“老周的家属认为骨头汤有营养,不仅能补钙还能帮助他的身体康复,于是每天慢火炖几个钟头骨头汤端来给他喝,每天3大碗,后来检查发现老周血钙超标,痰液黏稠,双肺布满痰鸣音。正是这浓稠的骨头汤加重了老周的痰堵和缺氧!”


路艺护士长告诉我们,许多人认为骨头熬得越久钙越容易溶出,结果喝进去的全是脂肪和嘌呤。1碗200ml的骨头汤仅含2-4mg钙(不到牛奶的1/10),但脂肪含量却高达50g,并不适合呼吸慢病患者。成年人每日钙需求为800毫克,仅靠骨头汤需饮用200碗(200毫升/碗)才能满足,实际不可行。更推荐通过牛奶、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钙。



“一方面,骨头中的钙主要是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需要强酸长时间浸泡才能溶解,普通的熬煮是难以释放的,相反骨汤却是痰液的‘催化剂’,高脂肪饮食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性食管炎,让痰液分泌增加;另一方面,每100g浓骨汤含嘌呤150-400mg以上,长期喝有可能诱发痛风,一旦痛风发作,炎症因子会进一步破坏肺功能。”


“我们可以用鱼汤、鸡汤替代骨头汤,钙含量相近但脂肪低,如果实在要喝骨头汤,注意适量,一定要先撇净浮油,最好是搭配萝卜、冬瓜等利尿食材。”路艺护士长讲道。


钙片吃不对反成负担,选错奶类也伤肺


呼吸慢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往往也在补钙的问题上容易出错,另一位慢阻肺病患者黄大爷每天吃6片钙片(含钙1200mg),3个月后体检却发现肾结石,因为他忽略了维生素D和运动,钙片反成了肾脏负担。过量风险是一方面,每日钙摄入若超2000mg,肾结石风险就会增加,血管钙化概率也会升高,单次补钙超500mg,吸收率骤降;药物冲突是另一方面,钙片与某些慢阻肺病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同服,也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分次补钙,比如早、中、晚各服200mg,随餐服用,搭配维生素D,建议成人每日补充400-800IU(日照不足者需遵医嘱加量),每半年查血钙、尿钙,监测指标,避免高钙血症。”



 “按理说牛奶是可以补钙,但选错奶反倒会伤肺。我们有一位患者张阿姨,听说高钙奶补钙效果好,每天喝500ml,结果腹胀腹泻,痰液变稠。检查发现她乳糖不耐受,高钙奶中的乳糖加重肠道负担,钙吸收率不足。100ml的普通牛奶含乳糖4.5-5g,乳糖不耐受者饮用后,未分解的乳糖会在结肠发酵产气,导致腹胀、肠鸣,膈肌上抬影响呼吸,而像全脂奶的脂肪含量3-4%,也可能刺激黏液分泌。”


“正确做法应该是,乳糖不耐受的患者要选舒化奶、酸奶(钙含量相近,脂肪更低);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要选脱脂奶(钙含量不变但脂肪减少),搭配上可以牛奶+燕麦,增加膳食纤维,或是牛奶+蜂蜜,润肠通便。”


科学补钙四步法,这样吃才对肺好


路艺护士长告诉我们,科学补钙的第一步是优选天然高钙食物。比如牛奶/酸奶,300ml/天(乳糖不耐者选择不含乳糖的奶制品);豆制品,北豆腐100g(含钙138mg)、豆浆200ml(含钙10mg);深色蔬菜高钙主力,萝卜缨100g(含钙350mg)、荠菜100g(含钙294mg)、绿苋菜100g(含钙187mg)芹菜100g(含钙160mg)、小油菜100g(含钙153mg)、芥蓝100g(含钙128mg)


第二步是搭配“补钙搭档”维生素D:它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除了晒太阳,可适量食用深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K:它能引导钙沉积到骨骼中。绿叶蔬菜本身就是维生素K的极好来源。烹调少盐,适量用醋:高盐会加速钙流失。醋则有助于将食物中的不溶性钙转化为更易吸收的形式。



第三步是让运动成为我们的“钙搬运工”。一是在耐受的前提下负重训练,如每天快走30分钟,可刺激骨钙沉积;二是进行抗阻运动,如握力器练习,能增强手部骨密度;三是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改善肺功能,减少缺氧性骨损伤。


第四步是定期监测调整方案。血钙检测每月查一次,控制在2.1-2.6mmol/L。我们建议65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骨密度筛查,此外还要多观察痰液的变化,若痰变稠、色黄,需要及时调整高钙饮食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路艺

南京市江宁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在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工作,主持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护理专著2部、发表论文数篇。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5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