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报告“基孔肯雅热”,佛山疫情有增……剧烈关节痛最长可持续数月,症状特点突出!哪种情况须及时就医?
来源: 看呼吸 2 天前

从《人民日报》公众号平台7月20日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到,截至7月19日,广东佛山已确诊1873例“基孔肯雅热”,仅一天时间,就比官方公布的7月18日佛山确诊病例1161例剧增了712例。7月21日18点24分《南方都市报》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截至7月20日,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285例,均为轻症。同时我们也从新闻中了解到,当前,广东佛山3个区发布“告全体市民书”,相关部门已在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集中开展起了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尽管所有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或死亡报告,但这种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的疾病过去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它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什么?遭叮后哪种情况须及时就医?第一时间要做什么?如何有效预防?……小编上网查阅收集和筛选了大量官方媒体公众号发布的权威知识,为大家编辑整理成文,集中解答这些问题。


“剧烈关节痛”等症状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据《每日经济新闻》等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同属蚊媒传播疾病。其名称“基孔肯雅”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这是因为患者会因剧烈关节痛导致身体蜷曲,这种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基孔肯雅病毒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脚蚊”)传播,这两种蚊虫在广东地区广泛分布,且适应温暖潮湿环境。当前病毒株携带与2005年留尼汪岛疫情相同的基因突变(如E1-A226V),增强了白纹伊蚊的传播能力,因此可能提升疫情扩散风险。


△图片源自网络


基孔肯雅病毒潜伏期短(1-12天,通常3-7天),且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若未及时控制蚊媒密度,可能加速本地传播。急性期患者症状比较突出,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如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游走性关节痛(手指、手腕、脚踝最常见)、斑丘疹,部分患者可伴呕吐、结膜充血,儿童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有少数患者康复后也可能存在关节僵硬、慢性疼痛等症状。


遭“花脚蚊”叮咬后第一时间如何处理?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可以发现,‘花脚蚊’叮咬后的包通常面积比较小,呈半球形丘状突起,圆溜溜的、白色的,按起来质地较硬,这种蚊子包一般都是白纹伊蚊的‘杰作’,特别痒,消散较快


因此,我们也提示大家,当发现自己被白纹伊蚊叮咬后,要:

小编收集整理自各官方媒体平台


切断“传播链”是预防关键


据了解,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三种:一,吸血入侵。白纹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二,病毒潜伏。蚊虫成为‘移动病毒库’,无症状携带者同样可传播;三,二次传播。蚊虫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通过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引发感染。


△图片源自网络


因此,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是关键,这在于做好个人防护,物理屏障、化学防御都重要。


首先是物理屏障,进行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袖口、裤脚扎紧。居家安装纱窗、蚊帐;化学防御也很重要,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驱蚊酯的驱蚊剂均有效,每2小时补喷,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婴幼儿眼、口,2月龄以下婴儿以蚊帐防护为主。普通花露水未添加驱蚊有效成分,因此对白纹伊蚊无驱避效果。‌‌个人活动时间建议避开蚊虫活跃时段,通常为清晨5-7点、傍晚5-8点,减少在树丛、积水区逗留。


小编还查询到,白纹伊蚊对多种植物的天然精油成分和刺激性气味敏感,其中‌柠檬尤加利、香茅、薰衣草、茶树油以及大蒜和柑橘类果皮‌的气味对其具有一定的驱避效果。


一老一小、孕妇、免疫力低下者不排除重症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老一小、孕妇、免疫力低下者(包括慢性基础疾病、肿瘤病史等)需要比一般人群更警惕避免被白纹伊蚊叮咬。

 

△图片源自网络


儿童与老人是因免疫系统较弱,孕妇是因为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增加风险,而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感染后可能症状更重。户外工作者也要注意,因频繁接触蚊虫孳生环境,感染概率高。


这几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防白纹伊蚊叮咬还有一大原因是,白纹伊蚊同时能传播登革病毒,寨卡、黄热等近80种病毒,形成复合传播风险,其中登革热对人体的杀伤力最大,而登革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登革病毒不代表对其他登革病毒免疫,同样感染登格病毒也不代表不会合并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和其它它携带的病毒,若反复/重叠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剧,引发重症的风险,因此一旦出现临床表现需及时就医。

 

△图片源自网络


尤其孕妇,一旦感染了白纹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还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流产或新生儿格林-巴利综合征。成人感染后仅多表现为轻微发热、皮疹,易被忽视,但该病毒对胎儿影响深远,定要警惕。因此,各位“孕妈妈”千万要小心!


呼吁全民参战,端掉白纹伊蚊的“产房”


第一,清积水,如每周清理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调托盘等容器,彻底倒扣或加盖,疏通房前屋后排水沟,填平房前屋后坑洼


第二,及时处理塑料瓶、泡沫箱等易积水垃圾,避免成为蚊虫孳生地;


第三,大家都应当 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卫生活动,如使用杀虫剂喷洒住处附近绿化带、垃圾桶周边等。


总之,全民都要积极加入这场“灭蚊战”,才能尽可能多地端掉白纹伊蚊的“产房”。

 

△图片源自网络


小编还要特别提醒那些近期在外出行的朋友们,如果您是出境游,建议慎选东南亚、非洲等疫情高发区为目的地,或提前查询疾控部门预警,备足驱蚊用品;如果您是入境者,要主动申报 ,归国后12天内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配合隔离排查。“基孔肯雅热”其实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灭蚊、早发现、早治疗,从清理家中角落的积水开始,打好这场“灭蚊攻坚战”,记住无积水就无蚊虫,无叮咬就无疫情!


【以上所有内容素材来源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大象生活频道》、《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疾控中心》、《珠海市卫生健康局》、《章贡发布》官方平台公众号,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重庆市卫健委”、“搜狐网”“百度百科”、“财富号”、“民福康”网站,共引用参考资料13篇。】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5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