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暑喝藿香正气水准没错”
“肺病怕凉,西瓜和冷饮千万别碰”
“大家都在‘冬病夏治’,我也不能落伍”……
气温持续攀升,一些流传甚广的“夏季养生经验”反而可能成为健康陷阱。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湿热夹击,如何用妙方防暑护肺?”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呼吸科主任王玉光逐一拆解了四个夏季特别常见的认知误区,为屏幕前的观众们拨开迷雾。
误区一:中暑后喝藿香正气水准没错
许多人一感觉中暑不适,就习惯性地喝藿香正气水,但它并非万能解暑药,用错了反而可能加重症状。藿香正气水其实大有来头,其组方源自我国宋代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的核心功效是治疗“阴暑”。
之前给大家讲解过,假如夏季过度贪凉,外来的寒气与夏季本有的“暑邪和湿邪”相互纠缠,阻滞了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这正是中医所言的“阴暑”。此时,可能会觉得感到头重如裹、肌肉酸紧、鼻塞流涕,甚至发热恶寒却汗出不畅。(点击了解何为‘阴暑’)
藿香正气水的作用恰恰在于此,它能辛温解表,化湿和中。其配方中的藿香、紫苏、白芷等药散寒解表,半夏、陈皮、厚朴等药燥湿理气、和胃止呕,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因此,它能有效缓解上述因“贪凉受寒”导致的寒湿型胃肠感冒或者“阴暑”。
然而,藿香正气水不适用于“阳暑”,即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剧烈活动,导致体内热邪炽盛。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口干舌燥、口苦、烦躁不安、心慌、失眠、食欲差、小便短赤等等。
这是因为藿香正气水本身是温性为主的方剂,其半夏、陈皮、厚朴等辛温燥烈的成分在体内已有实热的情况下,非但不能清热,反而会助长热势、消耗津液,犹如给燃烧的火焰再添一把柴,结果就是上述“阳暑”的症状都可能进一步加重。
误区二:所有呼吸慢病都应“冬病夏治”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为鼎盛的季节,“冬病夏治”的核心思路是利用这一时期充沛的阳气,通过特定的穴位贴敷或者内服外治等方法,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以期达到温煦脏腑、散寒除湿、增强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减少或减轻某些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寒性病症。
但是很多患者忽略了“冬病夏治”也需要精准施治,并非适用于所有表现为咳、痰、喘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三类具有“热象”或者“阴虚”特征的患者,假如盲目采用温补阳气的治法,反倒会加重病情。
一是过敏性哮喘患者。此类患者的发作高峰常在季节交替之际,比如春夏之交、夏秋之交,而非冬季。其病机常与风邪、过敏原刺激相关,体内未必有寒,此时过度温阳可能扰动内热或者加重气道敏感性。
二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这类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咳嗽、咯吐大量黄脓痰甚至咯血,核心病机多为痰热壅肺、热伤肺络。患者体内已有明显的“热象”和“痰热内蕴”,如果再温阳,无异于助热生火、加剧痰热,可能导致咯血加重。
三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患者常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反复咯血、五心烦热等症状。核心病机在于肺肾阴虚、虚火内扰。此时如果采用激发阳气的治法,会严重耗伤本已不足的阴液,使虚火更旺,潮热、盗汗、咯血等症状显著加剧。
误区三:呼吸慢病患者务必完全戒掉冰饮
呼吸慢病患者是否必须完全戒绝冰饮,其实答案并不绝对,关键要看个体的具体状况和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身体积热难消,就好比严重中暑时散热机制完全失效,此时完全抗拒清凉反而有害。即便是患有慢阻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疾病的老年人,一旦突发中暑、体温飙升,首要抢救措施也是尽快降温,否则在40℃的高温下,人体的脏腑功能将面临严重受损的风险。
然而,许多呼吸慢病患者体质本就偏于虚寒,日常畏寒怕冷,冬季易发病,在炎夏也常常动辄大汗淋漓、气短乏力,对于这类患者,冰饮往往是大忌。当大汗导致心慌、气短、倦怠时,也就是中医认为属气阴两伤之时,调理重点应是益气养阴,比如服用生脉饮这类方剂,以补充身体耗散的津液和气力。假如患者平素脾胃虚寒,稍微沾点凉性饮食就腹痛、腹泻,这更说明冷饮必须严格避免。
反之,如果脾胃功能尚可,虽然有呼吸疾病但发作有明确季节性(比如哮喘),并且并无明显阳虚怕冷、腹泻等症状。在暑热难耐的情况下,假如出现明显的烦热难安、口干舌燥、小便短黄等实热表现,那么适量饮用冷饮恰恰可以清热除烦、生津止渴。这类患者的哮喘诱因未必是“寒”,也可能是过敏原、感染等其他因素。因此,不必因噎废食,一概排斥冷饮。
误区四:出汗越多身体越虚
在气温30℃以上,出汗是调节人体温度和湿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现象,然而很多人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房内,强制性地让身体不出汗,虽然可以防暑降温,但却违背了人体夏天正常降温的规则。
当然,汗流浃背、甚至大汗淋漓也没有必要。中医认为“汗乃心液”,出汗应该适可而止,如果过度出汗则就像釜底抽薪,不仅会大量流失宝贵的水分,还会带走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的关键电解质钾和钠。长此以往,轻则导致倦怠乏力、肌肉痉挛,重则可能引发脱水,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建议大家每天主动创造出汗的机会,比如在工作之余或是每天晚饭前后短暂地走出空调房,置身于温热的自然环境中,让自己出出汗。同时,及时补充汗液带走的水分与电解质至关重要,单纯的白开水虽能解渴,却不足以弥补流失的盐分和能量,大家可以饮用含适量糖分与盐分的运动饮料,也可以自制补液饮,在温水中加入少许葡萄糖和微量精盐,再挤入几滴柠檬汁或兑入少许酸梅汁增添风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平衡电解质。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王玉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北京优秀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学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三项,主编教材三部,著作三部,发表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