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只是救命第一步,咯血后如何加快康复、减少复发?
来源: 看呼吸 08-10

“前阵子才刚从医院出来,昨天又犯病了,这咯血就像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每次这么折腾完我都特别虚弱,有没有加快康复和减少复发的办法?”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徐阿姨问道。


“咯血后成功止血只是暂时渡过了最危险的关口,之后我们还要扎扎实实走好‘三步棋’。”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遇到咯血,我们该怎么做?”中,呼吸科专家们给徐阿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一、寻找并治疗根本病因



咯血只是一个症状,不是最终诊断,成功止血仅仅是治疗的开端,要真正加快康复进程、避免再次出血,关键在于找出导致血管破裂的根本原因。


之前给大家分享过,引发咯血的疾病种类非常多。比如肺源性疾病,有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真菌病、肺癌及恶性肿瘤肺转移、尘肺、肺囊肿等;心肺血管疾病,有心脏瓣膜病、肺梗死、肺动脉高压、肺动静脉瘘、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瘘、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结缔组织病和血管炎,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另外,还有一些血液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和毒物相关性咯血。



以上这么多种的疾病,均可以引发患者发生咯血,而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还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脓肿等肺部疾病。


找准咯血的病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通过胸部X光片、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痰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透视肺部情况,从血液和痰液中找线索。当以上检查未能明确病因,或高度怀疑某些特定情况时,可能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等深入探查。


二、康复锻炼


对于术后需强制卧床的患者,特别是卧床时间超过12-18小时的情况下,如果医生通过超声检查确认下肢尚未形成血栓,会立即启动物理性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措施。包括进行下肢踝泵运动、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或者分级加压弹力袜等等。(点击查看踝泵运动教学视频


对于术后气道内仍残留少量血凝块或是分泌物潴留的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气道廓清技术主动清除滞留物、降低感染风险,具体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效咳嗽训练、体位引流。(点击查看有效咳嗽和体位引流的具体方法



也能够在医院应用高频胸壁震荡排痰装置,通过紧贴胸壁的充气背心产生高频振动,物理性地松解并剥离附着在气道壁上的痰液和血块,使其易于排出。还可以在医院借助肺内叩击通气设备,通过特殊接口向气道内输送高频、小潮气量的脉冲气流,在肺内产生微型“震荡波”,不仅能有效松动痰栓和残余血凝块,还能同时提供通气支持。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以促进痰液及残余血凝块的清除,从而有效预防气道阻塞、降低再出血或是继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三、定期复查


对于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咯血的患者,术后的规律复查至关重要,从而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潜在风险并管理基础疾病。复查频率和检查内容需根据患者个体恢复情况动态调整。


术后3个月进行初始复查,这是关键的首次评估节点,适用于术后经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稳定、效果良好的患者。如果首次复查结果非常理想,没有特殊问题,建议第二次复查安排在术后约半年,也就是首次复查后约3个月,若第二次复查情况继续保持良好,则后续可调整为每年一次的定期复查



每次复查都应系统性地涵盖症状体征、基础疾病管理、实验室指标、以及不可或缺的支气管动脉增强CT检查。具体来说,临床症状与体征是要重点评估咯血症状是否完全停止或者减轻,观察整体精神状态、体力活动耐受力等恢复情况,检查有无新发或者加重的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基础疾病控制状态是要详细评估导致咯血的原发基础疾病的当前控制情况,观察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且优化,确保基础疾病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降低再咯血的风险。


系统实验室检查是要通过血常规评估术后因咯血失血所致的贫血的恢复程度,监测抗感染、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可能对肝肾造成的负担,评估呼吸功能及内环境酸碱平衡、氧合状态等等。心脏相关指标则包括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尤其关注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等与咯血或者基础疾病相关的心脏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约90%的咯血源于体循环动脉、主要是支气管动脉的异常,所以支气管动脉增强CT是复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直观评估介入封堵的效果,检查栓塞材料的位置是否稳定,目标血管是否被有效阻断、有无血流再通,排查是否有新发或者残留的异常血管病变。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翟振国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中心实验研究部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科研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学会(ATS)委员肺循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VTE研究联盟(INVENT)中国区域负责人。



李承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高校学科带头人;江汉大学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呼吸疾病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呼吸病血管介入工作组副组长;湖北省医学会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呼吸病血管介入联盟主席。



李发久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呼吸病医师分会常委;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基层呼吸联盟常委;武汉医学会胸部血管疾病分会常委;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青年精英团成员;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获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



黄强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出血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国家(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危急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出血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分会第一节委员会顾问。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59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