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见过这样一类所谓的“中成药”:它们贴着“补肺”“快速根治”“永不复发”等标签,被许多患者视为“救命稻草”,但实际上,长期不当服用却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掩盖病情进展、加速呼吸功能下降……
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精准避坑?快来听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谢佳星教授的实用建议。
号称两个疗程包根治的“神药”,却让王大爷咳喘未愈、钱包掏空、日益严重
被慢阻肺病和哮喘缠身多年的王大爷,经常四处打探各种号称有奇效的“神药”,盼着奇迹早日降临。他还常在手机上刷到一些宣称能治疗和根除气喘、1个疗程就能见效的“纯中药”,打开电视也时不时会看到类似的广告,想起之前自己的几次气喘大发作,王大爷心痒痒的,便拨打了“热线电话”。对方自称是国家某中医大师“传承人”,很热心地了解王大爷的病情后就说听他的“保证能药到病除”。
上个月,王大爷再次抱回家一个大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多盒中成药。他把药盒往茶几上一拍,得意地跟老伴念叨:“人家说了,这药两个疗程包根治,比医院开的那些个喷雾强百倍!” 当天就把医生叮嘱他使用的吸入药停掉了。
刚开始服用时,王大爷确实感觉持续数年的咳嗽与气喘有所缓解,胃口也好了,可一旦尝试停药,症状却如潮水般反复袭来,甚至比之前更加猛烈。但他仍不甘心,固执地认为“肯定是疗程还没吃够”,他打了“售后”电话咨询,对方也是强调这些药肯定有效,还需要几个疗程“巩固”,于是他前几天又咬牙购入了一大堆药。
比咳喘未愈、钱包掏空更令人担忧的是王大爷的身体变化,自从长期服用这种中成药后,他越来越依赖这些药,停用一段时间后气喘和咳嗽就加重,说话时常断断续续、接不上气,胃口也不好,连平时在小区里缓慢散步都异常吃力。
看到王大爷的状况,女儿再也坐不住了,坚决阻止他继续服药,并带他前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经过详细问诊和系列检验,医生严肃地指出:某些标榜“根治”的中成药,虽可暂时抑制咳嗽,但其实无法作用于病根,而且,长期不当地使用此类药物,不仅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还会掩盖病情进展,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呼吸功能下降。
3个红灯警报帮您避坑
其实,像王大爷这样的遭遇,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并不少见。由于疾病带来的气短、持续咳嗽、咳痰等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不少患者和家属都迫切希望找到能够根治的药物。这种急于求成、期盼转机的心理,恰恰容易让大家“入坑”。再加上许多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很容易落入陷阱。
那么,该如何避坑呢?谢教授提醒大家,当接触到某种药品时,一旦发现以下红灯警报,就务必提高警惕:
没有标注“国药准字”
市面上常能见到一些打着 “补肺神药” 旗号的产品,仔细看包装上的批准文号,会发现标注的其实是“食”字号,这意味着其本质上只是获批的保健食品,连药品的基本准入门槛都没达到。它们没有经过药品必需的临床试验,也不具备明确的治疗功效,只是适宜特定人群食用,仅能够调节机体功能。
不少老人对 “养肺”“补肺” 的需求格外迫切,便匆匆掏钱购买,甚至有人把它们当成日常必备的 “药”,每天按时服用,全然没意识到这只是普通保健品。
所以,大家遇到这类宣称 “根治”“调理” 的产品时,一定要先看清包装上的批准文号。一般来说“国药准字”才是正规药品,而“食”字号的保健品,终究不能替代药物,并且也尽量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购买。
用药即缓解、停药即复发甚至加重
假如您长期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持续存在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而某种“神药”却能在服用后迅速缓解症状,但一旦停药,先前的症状不仅再次出现,反而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咳嗽更频繁、痰量增多、气促加剧,甚至出现以往未曾有过的胸闷或者呼吸困难。
如果这种“用药即缓解、停药即复发甚至加重”的规律一再发生,就必须高度警惕了。这很可能是所谓“神药”只是在暂时掩盖病情,而非真正治疗病因,长期依赖反而可能延误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使得疾病进展恶化,甚至导致以后对正规药物的治疗反应减弱。因此,强烈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大型医院呼吸专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与规范治疗。
宣传过度
部分药物在广告中刻意强调“纯天然”“绝对无副作用”,承诺“根治”“无效退款”,又或宣称“突破传统医学”“高科技秘密研发”“某国进口”等,这些术语刚好瞄准了大家的期盼,让不少人在求医路上走了弯路。有的还附上某些名人的头像,声称这些名人也用过。甚至还加上某些权威官媒的链接,宣称得到这些权威官媒的报道,但实际很有可能是伪造的链接。
早在十多年前,在一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针对电视、报纸和互联网媒体发布的医疗、药品与保健食品广告的抽查监测中,就指出了部分所谓的“补肺药品”的广告严重违法。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有调查报道揭露,其广告中使用诸如“以补代治,才能不反复发作,从根本上解决咳喘”“全国唯一补肺治喘红色OTC国药,1盒不咳,2盒不喘,3疗程治好老咳喘”等不科学表述,这些对功效的夸大断言误导了消费者。
面对这些令人心动却经不起推敲的广告宣传,我们应始终保持警惕、理性判断,选择真正有科学依据、公开透明的医疗途径,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除了这3个红灯警报需要留意,另外也希望大家知晓,“在正规医院就诊时,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肺功能、症状和急性加重风险等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是比较科学和可靠的。在服用任何新药或者保健品之前,最好先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会从专业角度判断其真伪、是否与您现有治疗方案冲突、是否存在风险。并且,坚持规范使用医生开具的正规药物、定期随访复查、配合肺康复等非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基石,比任何夸大宣传的‘神药’都重要。”
快速起效的中成药并非完全不可用
“前面提到了,一些患者长期受到咳嗽、咳痰和气喘等症状困扰,若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反复出现‘用药即缓解、停药即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就应提高警惕。我也常常告诉慢性咳嗽患者,止咳药物的止咳效果越强,其潜在副作用和成瘾风险往往也越高,反之,止咳作用较弱的药物,成瘾性和副作用很可能也相对较小。”谢教授讲道。
“但我们要辩证看待这一问题,并非所有能快速缓解症状的药物都完全不可用,短期、急性的症状与长期慢性‘咳、痰、喘’的应对策略并不相同。例如,一些年轻患者因感冒引发急性咳嗽,严重影响了工作与日常生活,而又暂时无法就医,此时在附近药店购买具有止咳功效的中成药以迅速控制症状并非不可。短期、按说明服用常规剂量的止咳中成药,一般不会导致成瘾或者明显副作用。”
“总之,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症状,建议大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系统评估与规范治疗。如果是短期出现的急性咳嗽症状,自身没有基础病,合理选用一些中成药缓解不适,通常是可行并且安全的。”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谢佳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编专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方向:重度难治性哮喘、慢性咳嗽、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