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68岁,幼年患过肺结核但未规范治疗,吸烟40年,近10年来他一直反复咳嗽、咳痰,天冷时尤其严重。他自诩‘久病成医’,常年服用亲戚推荐的‘清肺茶’来缓解咳嗽、咳痰症状,直到去年冬天突然喘不上气,连穿衣服都费劲,紧急送医结果查胸部CT显示肺气肿和支气管壁破坏,而肺功能(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仅0.55(正常值>0.7),FEV1占预计值39%,确诊重度慢阻肺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万兵教授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案例。
大多数烟民以为自己是“老慢支”
“这个患者目前自己穿衣都费力,肺功能只剩不到40%(FEV1占预计值),再拖下去可能要插管使用呼吸机。我们接诊过的许多老烟民都有一个惯性思维,以为自己是‘老慢支’。”万兵教授告诉我们,老慢支≠慢阻肺病,名字虽然很相似,但区别很大。
“他们以为活动后气短不适,包括长期咳嗽、咳痰都是烟‘呛’的原因。实际上,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早期通常不会有气道结构性改变,不会有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但长期反复的气道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和气流受限,最终可能进展为慢阻肺病。 慢阻肺病存在不可逆气流受限(FEV1/FVC<0.7),肺组织破坏呈进行性发展,表现为肺泡结构破坏和肺过度充气。 ”
“老慢支主要是晨起咳白黏痰,冬季加重,休息时无症状,但张师傅称近几年活动后气短(如爬1层楼即喘),检查中还发现他存在桶状胸、夜间憋醒等等特征,这些都指向已经进展为慢阻肺病。”
幼年肺炎隐患要警惕“感染后遗症”
“张师傅幼年患肺结核未规范治疗,因此多年后确诊慢阻肺病不能说毫无关系。有些患者就是因幼年反复感染肺炎埋下了隐患。”
万教授告诉我们,反复感染、免疫损伤、气道重塑是病理机制。比如儿童期反复病毒和细菌感染导致终末细支气管结构破坏,或者结核杆菌破坏肺泡巨噬细胞,降低局部防御力,而炎症反复发作又可导致支气管壁增厚,不可逆狭窄。
不正规诊疗而依赖“清肺”产品是最大错
“张师傅除了擅自把自己的问题当作‘老慢支’,还长期依赖未标注成分的‘清肺茶’,这不仅可能毫无作用,还可能是他肺功能持续下降和急性加重风险倍增的‘加速器’,因为部分含中药成分的清肺茶可能通过镇咳作用暂时缓解症状,但会掩盖气道阻塞加重和肺气肿的进展。”
万教授告诉我们,具有“清肺”功效的一些中成药含薄荷脑镇咳,但抑制咳嗽反射会阻碍排痰,还有一些所谓槲皮素类保健品,虽有一定抗炎作用,但生物利用率不足(普通制剂<5%),还有一些蛋白酶制剂虽能分解黏痰但可能损伤气道黏膜,不能擅自滥用。
2个生活中的信号可能是慢阻肺病苗头
“有些生活上反映出来的细节可能提醒到大家别再当‘老慢支’硬扛。”
万教授举例指出,“比如气短进行性加重、夜间症状加重。有些人最开始从追公交车憋喘,发展到后来弯腰系鞋带都憋气,还有患者表示爬楼梯时需频繁停下喘息(如从1层到3层需停2次),这就要意识到气短进行性加重;比如睡眠中因胸闷憋醒,需坐起才能缓解;有些人反复干咳,但并不是感冒或过敏引起的。”
老慢支与慢阻肺病的“分水岭”,何时必须就医?
“老慢支和慢阻肺病两种疾病都有咳嗽、咳痰,但实际上症状上有转折点。老慢支通常是咳嗽、咳痰持续2年,每年≥3个月,但无活动后气短,而慢阻肺病除了有咳嗽、咳痰,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即提示气流受限:一是爬1层楼即需停歇喘息;二是夜间因胸闷憋醒≥2次/周;三是静息时血氧饱和度<95%。”
“如果有这些症状就得就医,须做肺功能来评估肺是否具备正常的功能,FEV1/FVC<0.7为确诊阈值(需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复测)是金标准,同时检查胸部CT,明确有否肺结构的异常。因为老慢支靠病史+听诊可以基本明确,但慢阻肺病的漏诊率高达60%,得靠肺功能检查来确诊。”万教授指出。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万兵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哮喘学组委员,学术秘书;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呼吸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变态反应学会常委;南京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主持省自然、省社发课题各1项,参与国自然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