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气就能预测急性发作?「简易肺功能仪」用错反而误导治疗!
来源: 看呼吸 2 天前

“孩子给我买了一个呼气峰流速仪,说是能监测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及时应对。这个小仪器背后的门道可不少,有人告诉我最好坐着测,也有人坚持站着才准确,测量时间也是众说纷纭,到底该怎么用才对呢?”患有慢阻肺病和哮喘多年的刘阿姨犯了难。


“呼气峰流速仪相当于一个简易版的肺功能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张博文解释道,“但在实际使用和记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认知和操作上的误区。”为此,张博文老师将逐一剖析常见误区,帮大家把这“简易肺功能仪”用对了。


误区一:测量时间不规律



不少患者总觉得,反正每天都要测呼气峰流速,时间早晚没多大差别,常常想起了就拿起仪器吹几下,有时清晨就测,有时午后才记起来,甚至睡前才补测一次,毫无时间规划。


但实际上,哮喘患者气道阻力在一天内存在波动,通常清晨较低,气流流速相对平稳,午后和傍晚较高,流速也可能跟着往下掉。假如测量时间忽早忽晚、毫无章法,得到的数据就无法反映真实的气道状态变化,就像用不同时间点的气温来判断一整天的天气趋势,很容易出错。所以,想让测量结果真正帮上忙,就得把时间固定下来


建议大家试试“昼夜检查法”每天早、晚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内抽出几分钟时间,分别连续测量3次。比如每天早上6-8点测3次,晚上6-8点再测3次,如此规律的测量时间对于准确捕捉气道变化趋势才有意义。


误区二:操作姿势不正确


使用呼气峰流速仪时,很多人在姿势上出了问题,导致结果不准。比如站立时弯腰驼背,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通气量,这样测出来的数据就会比真实值低。还有人坐着测时更随意,要么身子往前倾斜、肘部支在桌面上,要么靠在椅背上、腰背没挺起来,同样会影响呼吸力度,使结果不可靠。另外,部分患者在测量时嘴巴没有完全包住仪器的咬口,导致漏气,这样测得的峰流速值会明显低于实际值。


所以,为了结果准确,每次测量最好保持相同的姿势。理想状态是站立,身体挺直,如果站不住,也可以坐直,腰背贴紧椅背,头稍微向后仰,这样气道才能完全打开,呼吸更顺畅。测量之前先把仪器拿开,不要急着含住,深吸一口气,尽量吸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快速用嘴唇紧紧包住咬口,不能漏气,最后,用最快、最大力度把气全部呼出去。


误区三:测量前准备不充分


部分患者刚结束运动,身体还处于活跃状态,心跳较快,呼吸也急促且不规律,或者因为情绪激动、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可能出现不自主收缩,这些情况下测量都会出现偏差。因此,测量前必须保证至少15分钟的静息时间,可坐在椅子上安静休息,让呼吸、心率恢复到基础水平。



对于需要使用吸入药物的患者,建议分两个时间点测量,在用药前先测一次,记录基础数值,用药后等待10-15分钟,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再测第二次并做好记录。这样做有两重意义,一方面通过与用药前的数值对比,能直观判断吸入药物是否有效,一般来说,峰流速值提升15%以上通常提示药物起效。另一方面,将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纳入计算,可以得出峰流速值的变异率,这个指标能辅助评估气道的反应性,以便判断病情控制情况。


误区四:多次测量方式错误


为了确保峰流速测量结果的准确,我们通常建议患者在同一时段重复3次测量。但实际操作中,有些患者2次测量的间隔时间过短,刚完成一次测量后,还没呼吸彻底平复就匆忙拿起峰流速仪开始下一次操作。这时候,由于上一次用力呼气导致胸腔内压力尚未恢复平衡,气道平滑肌可能还处于短暂的收缩或者疲劳状态,气流通过气道的速度会受明显影响,往往会出现连续测量数值一次比一次低的情况。


另外,还有些患者对多次测量结果存在认知误区。峰流速的核心是反映气道在最佳功能状态下的最大呼气流量,因此规范操作中明确要求选取3次测量中的最高值作为最终结果。但不少患者会随意挑选其中一次记录,有的选了中间值,还有的误把最低值当稳定值。


建议大家每次测量间隔30秒,让呼吸和肌肉状态恢复。连续测量3次,然后选取其中最高值作为本次测量结果记录在峰流速记录表上。


误区五:仪器清洁不当


长期使用的仪器表面和内部容易积累灰尘、污垢以及呼出的飞沫等,这些污染物不仅可能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还会干扰仪器的传感精度和气流通畅性,使测量数据不准确。



建议至少每周清洗一次,准备一个清洁容器,倒入适量常温清水,水量以能淹没垂直放置的峰流速仪的一半为宜。向水中滴加1-2滴中性清洁精,手持峰流速仪的吹气口部位,轻轻地在清洗液中晃动2-3分钟,之后将污水倒掉,再用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彻底漂净。清洗结束后,轻轻甩去仪器内残留的水分,并将其放置于通风良好、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中自然晾干,切记不可使用烤箱烘干或暴晒于阳光下,以免高温导致仪器变形或损坏。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张博文

主管护师,学士学位,现为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