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节头一天,小编的一个朋友、38岁的陈先生在四川康定县贡嘎雪山附近拍了一张雪山照发朋友圈,配文“挑战海拔3700米”。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个小时后,他就因剧烈喘息被抬进当地医院,CT显示他的双肺布满“蝴蝶状”分布阴影,诊断为急性高原肺水肿。医生还说他有胸膜下肺大泡,如果再晚一些很可能破裂,可他说最初只感觉有些头痛、鼻塞,有些干咳,就像是小感冒,但症状很快就不受控制了。
当小编与正参加援藏工作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马德东教授聊起这件事,马教授称,虽然经过不断科普高原用氧知识和高原各种供氧方式的可及性提高,急性高原反应越来越少,但“急性高反”的知识点很有必要在当下强调,旅游旺季,很担心大家突然到高海拔地区,忽略了很多看似小感冒、受凉等表现,但它们往往藏着生命危机。
两个阶段的反常表现,切莫自以为是“小感冒”
根据陈先生的回忆,他的症状出现和急性加重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当他们一行人抵达折多山观景台,大约海拔2900米时,出现了一些“像是劳累加班后感冒”的反应。陈先生具体形容为:太阳穴突突跳痛,像被橡皮筋勒紧;流清鼻涕、流眼泪、打喷嚏;喉咙感觉干,忍不住干咳。
马教授告诉我们,其实这时的表现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早期高原反应,但这时症状还尚可忍耐,属于身体拉响了警报,在海拔2900米的地方,大气压降至约0.7个标准大气压,氧分压也随之降低约30%,肺血管会收缩,同时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起到一定代偿作用。
第二阶段,当陈先生一行人来到一个叫牛背山的地方(海拔3600多米),大家开始打卡拍照,陈先生身体开始逐渐失控:感觉喉咙发紧如被扼住,呼吸频率飙升至30次/分钟以上,胸口像压着磨盘一样沉重,手指甲盖发紫,发麻,手脚冰凉,连手机都握不住。
“高原肺水肿”尤其夜间最难熬,有生命危险!
庆幸的是,在大伙儿七手八脚给他喂食了“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后,又及时给他吸上了灌装氧气,并开车把他送回了山脚下的医院,否则后果很难想象。
前面已经提到低氧环境可导致肺小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升高,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讲,血管就像被高压挤破的水管,有些患者可能会咳出粉红色痰液,就是血浆带着红细胞涌入肺泡形成的。
“其实这时最好不要过度用力咳嗽,剧烈干咳会使胸腔压力骤增,如果存在胸膜下肺大泡,就容易像肥皂泡一样接连爆裂,气体就会漏入胸膜腔,压迫正常组织,气胸就是这么来的。夜间常常是高原肺水肿患者的死亡陷阱,因为睡眠时呼吸驱动力减弱,通气减少,容易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很多急性高原肺水肿死亡都是发生在夜间的。”
注意这几类人,都属于“高危人群画像”
“高原反应最多的反而是年轻人,这部分人比较逞强,不遵循初进高原缓慢运动,比如从未到过海拔3000米以上,却要在24小时内爬升超过600米,您讲的陈先生从2900米到3500米仅仅用3小时,可能就有这部分原因。”
“另外一类人,是基础病型,如高血压、慢阻肺病、先心病患者等需要同专业医生提前沟通,评估风险,我们特别不建议有呼吸慢病的患者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到高原旅游,他们呼吸功能降低、肺血管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高反,且自然恢复比健康人群慢。如有条件可以在递进海拔地或者高原模拟舱适应评估。”马教授讲道。
出现这些“信号”必须立刻行动,能救命!
马教授告诉我们,高反的“黄色预警”就如陈先生最初出现的症状,如头痛、突如其来的感冒样症状、有时候呼吸还能听见“咝咝”的像哨鸣音一样,这时要立即停止攀登,休息补充足够氧气。如有机械或电子同步触发给氧阀,可以应用。
如果吃布洛芬依然无效,依然头痛,心跳加快,如静息不动情况下心率仍>120次/分钟,建议吸氧的同时由专业医生评估撤离至平原的必要性,如果在高原地区,短期内无法撤离,建议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有平衡舱设备救治效果更好。
“红色警报则需要火速下撤,有哪些信号呢?如:咳出粉红色/铁锈色泡沫痰、意识模糊说胡话、测指尖血氧仪显示SpO₂<85%(正常值95%-100%)。”
“这时的黄金处理方案是立刻吸氧,有条件的车上有氧气罐的流量调至4-6L/分钟,面罩比鼻导管更有效,高流量湿化氧疗仪或无创呼吸机有更好效果。缓解药物需要提前备好,这时要用上急救药,如乙酰唑胺(促进碳酸氢盐排泄,缓解酸中毒)+呋塞米(利尿减轻肺水肿)。建议采取阶梯式下撤的方案,就是说每下降500米,停留半小时到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扎西曲宗,格桑罗布,次白,等.高原病药物预防及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11):1689-1692.
[2]. T/SDSBME 001—2025《高原气压平衡舱》[S] 济南: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25.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马德东
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呼吸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优秀中青年医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专委会常委;《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杂志 常务副主编;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呼吸危重症诊疗,开发设计了多种呼吸支持设备获授权发明专利并转化生产;诊断并救治成功首例原发性中枢性肺泡低通气合并庞贝患者;参与四项国家标准制定,主持团体标准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