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止咳却把痰困在肺里?止咳和祛痰谁优先?找到病根、对因下药是关键
来源: 看呼吸 5 天前

“我夜里咳得睡不着觉,白天开会时也会突然开始咳嗽,真想立刻把它止住,可又担心止咳会把痰堵在气管里,反而对身体不好……”最近,慢阻肺病患者许先生烦恼不已。


止咳和祛痰的关系非常微妙,二者既是搭档,也可能相互制约。” 在《看呼吸》此前推出的直播节目“止咳与排痰如何「协同作战」?”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敖敏讲道。


那么,到底该如何兼顾止咳与祛痰,既缓解“咳不停”的痛苦,又避免“痰难排”的风险?我们来听听敖敏医生的专业建议。


咳嗽止住了,真正的危险却降临了?


有效排痰有助于自然止咳,咳嗽的原因往往是呼吸道受到痰液刺激,当痰液被有效排出后,刺激源消失,咳嗽自然会减轻或是停止。痰液排出后,气道变得通畅,呼吸更顺畅,气道阻塞引起的反射性咳嗽也会减少。”


适度止咳也有利于排痰,剧烈、频繁、无效的咳嗽会消耗体力,还可能导致气道黏膜水肿、痉挛,反而加重阻塞,让排痰更加困难。通过适当的治疗控制住剧烈的、让人无法休息的干咳,可以让我们得以休息,减少气道刺激,为后续有效的排痰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理想状态下,止咳和排痰是相互促进的。不过,假如不加选择地、强力地镇压咳嗽,或许会越治越难。


敖敏医生告诉我们,“一些中枢性镇咳药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气道内的痰液不能被有效咳出,大量积聚在支气管和肺部。潴留的痰液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容易导致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引发肺炎、支气管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病或者老体弱的人来说,痰液堵塞小气道会加剧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


止咳和祛痰谁优先?查明病因是关键


“痰多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感冒中后期或是细菌性感染时期,以及支气管扩张、哮喘患者继发感染时。本身有基础疾病或者平时体能比较弱的患者,黏稠痰多时最好尽早去专科医院评估。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胸片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必要时还需做痰液培养,精准找到致病元凶。只有先梳理清楚痰多的原因,后续治疗才会更有针对性。” 


敖敏医生提醒大家,“若是痰液较多、质地黏稠,除了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治疗还应侧重于祛痰,而非镇咳。当然,如果咳嗽过于频繁、剧烈,已经严重影响到休息和日常生活,可以在加强排痰的同时,适当选用一些非中枢性镇咳药物辅助治疗。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物理方法帮助排痰,比如体位引流、拍背、雾化等,促进痰液尽快排出。”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干咳,也就是咳嗽但痰少或无痰。一些患者感冒之后,其他症状消退了,干咳却还持续存在,对于这类情况,需要仔细排查原因。”



“如果咳嗽只是在感冒后短期出现,通常会考虑为感冒后咳嗽综合征。这是因为呼吸道在感染后还处于修复阶段,气道黏膜可能暂时处于一种高反应状态,咳嗽敏感度增高。这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降低气道反应性或者带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辅以对症止咳治疗。” 


“而假如干咳持续时间较长,还需要注意鉴别是否为其他问题,例如慢性咽炎。建议这类患者去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做喉镜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咽喉部息肉或其他慢性病变。在呼吸科,我们也要注意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止咳祛痰药不能随意吃?用错反会帮倒忙!


了解完治疗原则后,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药物选择。


“常用的祛痰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黏液溶解剂,顾名思义,它们能溶解痰液的黏稠结构,让浓痰变得稀薄,更容易咳出。大家比较熟悉的乙酰半胱氨酸,就是这类药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类是黏液调节剂,它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通过调节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从源头上减少异常黏稠痰液的产生,让痰液恢复到正常的稀薄状态。同时,它还能增强呼吸道纤毛的摆动,像无数把小刷子一样,协同将痰液向上推送,促进其排出。大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敖敏医生讲道。


“镇咳药的选用要更加谨慎,中枢性镇咳药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适合于无痰的剧烈干咳,痰多时要避免使用这类强效止咳药,否则会阻碍痰液排出。周围性镇咳药是通过覆盖或者舒缓呼吸道黏膜,降低局部刺激,从而缓解咳嗽。”


那么,何时需要兼顾祛痰与镇咳呢?“咳嗽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同时痰液也多、需要排出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联合用药。比如把祛痰药与右美沙芬这类相对温和的中枢性镇咳药配合使用,这样既能帮助稀释并排出痰液,又能适当控制剧烈的咳嗽症状。”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敖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早诊早治学组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物信息学会肿瘤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结节与早期肺癌诊治管理规范化培训基地带教老师;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与共病分会秘书;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重庆分联盟委员;亚洲冷冻学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物联网医疗分会委员;成都市生物医学信息学会成渝智慧检验专委会委员;中西部呼吸肿瘤联盟(MWROG)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7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