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差就加量?咳嗽和痰液出现反常变化,不是吃药这么简单!
来源: 看呼吸 4 天前

“我一开始只是有点轻微感冒,医生开了药。吃了3天,感觉咳嗽好多了,我就自己把药停了。没想到没过两天,感冒症状又回来了,而且比之前更严重,还开始发烧、喉咙肿痛……现在该怎么办呢?”在《看呼吸》的患者交流群中,王女士焦急地向大家求助。


“这位患者的情况,其实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用药误区——症状稍一缓解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看似‘省力’,实则可能导致感染反弹,甚至引发病情升级。”在《看呼吸》此前推出的直播节目“止咳与排痰如何「协同作战」?”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敖敏,帮我们梳理了导致久咳难愈、痰液缠绵的常见雷区


雷区一:药效不理想就加量,却忽视了警示信号


一些朋友服用止咳药后效果不理想,就默认是药力不够便自行加量,但实际上,这有时并不完全是药量的问题,而可能是病情本身发生了变化



咳嗽大多由感冒引起,属于身体正常的防御反应,但如果咳嗽过程中出现一些特殊信号,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或许提示存在其他病因。比如咳嗽时间过长,超过两周仍不见好转;伴随高热、胸痛,甚至出现咯血;反复出现低热,明显感到气喘、乏力;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初期可能是白色泡沫痰,但逐渐变成了了铁锈色痰、黄脓痰或者痰中带血丝


咳嗽就像一位信使,它提醒我们身体可能出现了异常,因此,当遇到前面提到的异常信号时,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吸烟者、本身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果咳嗽持续较长时间,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避免延误治疗。


雷区二:忽略药品成分,“大包围”式多种药物叠加服用


在购买常见的感冒中成药时,建议大家多留一个心眼,仔细看一看药品成分表。不少中成药里除了中草药成分,有时还会添加一定剂量的西药成分。


举个例子,很多朋友感冒发烧时会先吃一片退烧药,再搭配一包中成药冲剂,想着双管齐下好得快。但他们不一定注意到,有些中成药里其实本身就含有同类退烧成分。这样一来,相当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一类药物吃了双份,很容易造成某一成分过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尚未健全,重复用药的风险更需要警惕



另外,如果已经在服用医生开的强力止咳西药,同时又自行加服了某种止咳糖浆,就要特别小心了。市面上部分止咳糖浆含有罂粟壳等成分,它们本身就有比较强的中枢镇咳效果。如果和西药中的中枢止咳成分“强强联合”,止咳力度可能过大,反而会过度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在气道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因此,在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之前,不妨多花几分钟对照一下药品说明书,弄清楚它们各自含有哪些成分、起什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基本判断,到底是发热更明显,还是咳嗽痰多为主?避免“大包围”式用药,才能真正安全、有效地缓解症状,帮助身体康复。


雷区三:只关注表象,忽视抗感染治疗


很多人遇到咳嗽、有痰时,容易只盯着表面症状买止咳药、化痰药来缓解,却忽略了背后可能藏着的感染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咳嗽和痰液只是身体发出的提示,而非疾病本身。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机制,目的是机体通过咳嗽这个动作把气道里的痰液排出来;痰液则像是气道的清洁工具,包裹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止它们进一步伤害身体。有外来病原体入侵需要处理根源问题,而不是只需要压制住这些提示信号



那么,如何识别感染呢?和前面提到的警示信号类似,最初偶尔轻咳,变成频繁咳嗽,甚至咳到胸口发紧、影响说话或睡觉;痰液从透明、稀薄的状态,变成黄色、绿色或黄绿色的脓痰,质地变黏稠,甚至咳不出来;咳嗽、咳痰还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高烧、喉咙痛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这些表现时,大概率是细菌已经在气道里繁殖,需要针对性处理感染。


此时只吃止咳药、化痰药,效果往往是隔靴搔痒,虽然能暂时让咳嗽轻一点、痰液稀一点,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正确的处理原则是对症的同时还需要对因处理,通过医生诊断后,使用针对性药物清除入侵的细菌,从根源上切断痰液产生的源头。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再用止咳、化痰药缓解不适。


雷区四:“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吃了3天感冒药,不发烧、不鼻塞了,就把剩下的药直接扔在一边,不管医生说要吃满5-7天。还有些患者偶尔漏吃一次药,想着“已经漏了一次,再吃也没用”,就直接停止了整个治疗周期。停药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之前被药物控制的病情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严重



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擅自停药会让体内的细菌没被彻底杀灭,会再次进展增多甚至进化为对药物抵抗的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或耐药,只能换更强效的药物,治疗周期也会从原本的5-7天延长到10天甚至更久,治疗成本和身体负担都会增加


建议大家严格按疗程服药,哪怕感冒、发烧等症状提前消退了,也要按医生制定的疗程吃完药,确保体内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如果记不住服药时间或者服药后出现轻微不适,先通过门诊、线上问诊等方式和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方式,而不是自己随意中断治疗。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敖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早诊早治学组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物信息学会肿瘤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结节与早期肺癌诊治管理规范化培训基地带教老师;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与共病分会秘书;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重庆分联盟委员;亚洲冷冻学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物联网医疗分会委员;成都市生物医学信息学会成渝智慧检验专委会委员;中西部呼吸肿瘤联盟(MWROG)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6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