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糖浆当糖水喝,姐妹俩险丧命……最常见的药物90%家庭却不知道危害
来源: 看呼吸 1 天前

“几年前的一个病例,有两姐妹是双胞胎,喝了父母从日本买回的止咳糖浆后一直吐,深夜送来急救,她们服用的止咳糖浆含双氢可待因和甲基麻黄碱,导致呼吸抑制、肝肾损伤。经过洗胃、解毒治疗,姐妹俩才脱离生命危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杨健医生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有着深刻教训的病例。


导致悲剧的是暗藏杀机的成分+认知误区


“主要是药物的成分暗藏杀机,因为部分止咳糖浆含可待因(成瘾性)、麻黄碱(制毒原料)、苦杏仁苷(氰化物)等高危物质;而有一个认知误区非常常见,大家都误以为进口药=安全药,往往忽视说明书中的禁忌提示;此外还有儿童误服的风险,因为止咳糖浆口感甜,易被孩子当作饮料偷喝。”杨医生讲道。


止咳糖浆中的致命组合是常见中成药里的“隐形炸弹”


为了详细说明止咳药的致命组合,杨医生特地为我们列举了3个病例,揭露常见中成药里的“隐形炸弹”:


麻黄碱+降压药=让血压坐上‘过山车’,我们曾有一位患者老张患有高血压,他就是自行购买了含麻黄碱的止咳糖浆缓解咳嗽,结果血压飙升至180/110mmHg,险些脑出血。因为麻黄碱会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与复方利血平、硝苯地平等降压药同服,会产生对抗效应,导致血压剧烈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尤其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这些高危患者要小心。”



可待因+安眠药=让呼吸‘窒息’。有一位程序员小王因为加班咳嗽,同时服用了含可待因的止咳露和地西泮(一种安眠药),结果在昏睡中被同事发现口唇紫绀呼吸停止,幸好被及时发现紧急送医抢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待因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安眠药也是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这两者叠加就会导致呼吸抑制,严重时危及生命。尤其要提醒那些失眠症、焦虑症患者。”


麻黄碱+酒精+头孢=让中毒按下‘加速器’。患者李先生在公司聚餐时喝了含麻黄碱的感冒止咳糖浆,又吃了头孢类药物并饮酒,出现心慌、抽搐,急诊收治后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麻黄碱会增强酒精和头孢类药物的毒性,引发心律失常、癫痫发作,甚至死亡。高危人群是肝病患者、酒精依赖者。”


如何避险?坚持安全用药三原则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三个安全用药原则,第一是牢记只看成分,不看广告;第二是牢记不混搭,不加量;第三是分人群,遵医嘱。


杨医生告诉我们,第一个原则讲的是看说明书要学会看关键词,尤其要注意说明书标注‘含盐酸麻黄碱’‘可待因’‘苦杏仁苷’等成分的中成药。尤其是儿童、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都是这些中成药的慎用人群。



第二个原则,最禁忌的有两类组合,一类是麻黄碱类止咳药+降压药/安眠药/酒精;另一类是含雄黄(牛黄解毒片)、朱砂(安宫牛黄丸)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要守住剂量红线,止咳糖浆每日不超过60ml,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


第三个原则,儿童,12岁以下的禁用含可待因糖浆,6岁以下的慎用含麻黄碱药物,而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人,要选无糖型,肝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家庭药箱自查也有“指南”



杨医生告诉我们,对家庭药箱,我们要做到三件事,第一是定期清理过期药,因为止咳糖浆一旦开封后保质期仅1个月,尤其是夏季储存时间更短,一定要记得清理;第二是要分类存放,将成人药与儿童药分开存放,外用药与内服药一定要隔离;第三是做好急救准备,假如误服药物后首先要在清醒状态下立即催吐,并携带药瓶就医,这两步很关键。


杨医生再次提醒大家,止咳糖浆不是糖水,中成药也不是“保健品”。用药前一定要多问一句成分,多查一次禁忌,就能避免一场悲剧!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杨健

主任医师,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科副主任、门诊部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部感染学组学术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呼吸慢病康复学组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熟练掌握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呼吸介入相关操作技术,包括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鞘管(EBUS-GS)引导下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气管镜下冷冻、电凝、球囊扩张治疗、气管支架植入、内科胸腔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等。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6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